孙中山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他理想中的社会是“天下一家(或称‘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学术界把孙中山构建的社会发展模式称为“大同社会”,这是根据他的思想作的概括。作为一种社会发展观,孙中山的大同社会包涵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国内社会发展的理想和对未来社会的期待;一是关于全人类实现大同,即实现“世界和平”和“天下为公”远大目标。
孙中山的大同学说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
近代中国大同学说在继承儒家大同思想的基础上,掺杂着对西方社会的憧憬,出现过几种既相联系又颇有区别的大同学说。这种学说的出现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执着追求。孙中山的“天下一家,世界大同”只是一种理想,一种追求,一个奋斗的目标,还不是现实,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立即付诸实现;然而,它作为一种理想和一种追求则具有显著的号召力和鼓舞作用。所以,它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进步思潮。
19世纪后期早期维新派中的一些人,如王韬、胡礼垣等便开始运用“天下大同”的观点,曲折地证明学习西方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王韬在其《变法》篇中,为了说明“变法”的重要性,他说:“天心变于上,则人事变于下。天开泰西诸国之人心,而畀之以聪明智慧,器艺技巧百出不穷。航海东来,聚之于一中国之中。此固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诸国既恃其长,自远而至,挟其所有以傲我之所无,日从而张其炫耀,肆其欺凌,相轧以相倾,则我又乌能不思变计哉。是则导我以不容不变者,天心也;迫我以不得不变者,人事也。”①“自明季利玛窦人中国,始知有东、西两半球,而海外诸国有若棋布星罗。至今日,而泰西大小各国无不通和立约,叩关而求互市,举海外数十国悉聚于一中国之中,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几乎六合为一国,四海为一家。……至今日而欲办天下事,必自欧洲始。以欧洲诸大国为富强之纲领,制作之枢纽。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