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孙中山国家建设思想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8088969
  • 作      者:
    林家有著
  • 出 版 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孙中山的国家建设思想是他留给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他用他的智慧和缜密的思考,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实现中国独立、民主和富强的理论和摆脱中国贫穷、落后的思想、主张和方法,他用实际行动表明,孙中山不仅仅是杰出的民主革命家,也是一位致力于中国国家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思想家和实行家。研究孙中山的建设思想不仅可以丰富学术界对孙中山的全面、正确的理解和评价,对于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建设小康社会也具有重大的启迪和现实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孙中山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他理想中的社会是“天下一家(或称‘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学术界把孙中山构建的社会发展模式称为“大同社会”,这是根据他的思想作的概括。作为一种社会发展观,孙中山的大同社会包涵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国内社会发展的理想和对未来社会的期待;一是关于全人类实现大同,即实现“世界和平”和“天下为公”远大目标。
  孙中山的大同学说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
  近代中国大同学说在继承儒家大同思想的基础上,掺杂着对西方社会的憧憬,出现过几种既相联系又颇有区别的大同学说。这种学说的出现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执着追求。孙中山的“天下一家,世界大同”只是一种理想,一种追求,一个奋斗的目标,还不是现实,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立即付诸实现;然而,它作为一种理想和一种追求则具有显著的号召力和鼓舞作用。所以,它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进步思潮。
  19世纪后期早期维新派中的一些人,如王韬、胡礼垣等便开始运用“天下大同”的观点,曲折地证明学习西方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王韬在其《变法》篇中,为了说明“变法”的重要性,他说:“天心变于上,则人事变于下。天开泰西诸国之人心,而畀之以聪明智慧,器艺技巧百出不穷。航海东来,聚之于一中国之中。此固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诸国既恃其长,自远而至,挟其所有以傲我之所无,日从而张其炫耀,肆其欺凌,相轧以相倾,则我又乌能不思变计哉。是则导我以不容不变者,天心也;迫我以不得不变者,人事也。”①“自明季利玛窦人中国,始知有东、西两半球,而海外诸国有若棋布星罗。至今日,而泰西大小各国无不通和立约,叩关而求互市,举海外数十国悉聚于一中国之中,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几乎六合为一国,四海为一家。……至今日而欲办天下事,必自欧洲始。以欧洲诸大国为富强之纲领,制作之枢纽。
  ……
展开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孙中山对近代中国发展道路的反思
一、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的前途
孙中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
孙中山对世情的了解
在中国“只有革命化,才能近代化”
二、孙中山对近代中国发展进程的回顾
孙中山对洋务派“中体西用”观的评论
孙中山对维新派“君主立宪”主张的批评
孙中山对清末“新政”的态度

第二章 孙中山国家建设思想的产生、形成及其理论架构
一、孙中山近代化国家建设思想的产生
比较国内外不同环境,产生改良祖国的愿望
欧美、日本近代化发展的启迪
香港、澳门社会发展对孙中山的影响
二、孙中山近代化国家建设思想的形成
《上李鸿章书》与改革中国的初步设想
“振兴中华”与中国的富强
“三民主义”思想的确立与中国近代化建设思想的形成
三、孙中山近代化国家建设思想的理论架构
政体演变与民众的调适
民主政治与社会的转型
在共和体制下的经济重构
人的素质与社会的文明发展

第三章 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国家建设的模式
一、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的近代化国家建设模式
物质层面的变革——洋务新政
“自强求富”的建设方针
“中体西用”的文化建设模式
二、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近代化国家建设模式
文化层面的变革——“启蒙与新民”
由上而下的体制内渐进革新
君主立宪与社会改良
三、慈禧为代表的清朝统治阶级“新政”近代化国家建设模式
清末“新政”的国内外环境
“新政”期间政治、经济、教育方面的革新措施
清末“新政”对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影响
四、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近代化国家建设模式
社会变革必先变心——转换思想
“以革命开民智”——启蒙与救亡
改变政制与改变社会——“双改变”模式
告别皇帝与告别君主专制统治

第四章 孙中山与近代中国政治的转型
一、政治民主化思想
政治民主化思想的核心
革命的程序与政权建设
权能区分学说的实质
中央与地方政权机制
地方自治学说
二、政党政治思想
政党政治思想的演变
……

第五章 孙中山的经济建设思想
第六章 孙中山与中国的国防建设
第七章 孙中山与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路向
第八章 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