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国家建设历程中民间社会秩序的型塑:以滇东北鲁甸回族为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714596
  • 作      者:
    马燕坤著
  • 出 版 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马燕坤 (1978.12-),女,回族,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教授。2008年9月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2010年12月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已在《世界历史》、《世界民族》、《西亚非洲》、《国际观察》、《河南大学学报》、《现代国际关系》等刊物上发表数篇论文,并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论点摘编及转摘。
展开
内容介绍
  《当代中国学术文库·国家建设历程中民间社会秩序的型塑:以滇东北鲁甸回族为例》旨在突出回族既是一个理性实践的创造,是一个情境化的演绎结果,是一种新型的联合和文化团体的构造,也是一种民族性和国际性的道德代理人。回族的出现既体现了有意识的分类过程,同时也彰显了无意识的话语实践。回族是被历史打满烙印的历史事实与意义符号的总成。历史进程中的回族,是在中国背景下持续发挥有机性、集体性、表征性,并坚持一定独立性的结果,是以生存策略为导向,与国家政体保持价值取向上相对平衡状态的产物。回族的历史并非是形而上概念的简化集合,而是与迁徙、社会动员等之类跨时空行动密切关联的结果。回族是以置身于公共环境,扎根于社会群体、社会事业以及社会运动的方式参与改造世界的。回族的历史无疑是集体、场景、时间的历史,所表征的意义是复数的。
展开
精彩书摘
  八十年代初期,很多十多岁的孩子都到清真寺念经。他们白天上学或跟父母忙田地里的农活,晚上吃完晚饭便到清真寺念经。由坐寺阿訇教授。通常是每晚学习两个半小时。调研中马某(男,现年36岁)说:“我们十多岁时,白天去学校上课,或者放牛,或者跟父母做活路,等晚上回来,就忙着去念经,每晚都去。有时父母也催得很紧。时间急的时候,我们兄弟几个就随便呼啦呼啦地扒(意思是吃饭)几口饭,就忙着去念经。迟到了,还会被在门边等候我们的大爹(此大爹是专门给来念经的学生打考勤的)逮住,痛斥吆喝,可不敢迟到。我和弟弟哥俩都学完了《杂学》。应该还是学得很多的了”。李某(男,现年37岁)说:“那时我们念经很快乐,天天去,天天都跟小伙伴们一起去,学到很多。晚上时间是专门用来念经的,是定论了。清真寺里没有电灯,我们点煤油灯,但还是很亮。冬天还觉着特别温暖。夏天蚊子飞来飞去,一到天黑,蚊子叫得特别厉害。可我又特别爱听蚊子在我们念经屋里的叫声,很美好、很留恋的日子”。一位28岁的女孩告诉笔者,说“那时,我和姐姐都没去念经。不过我的两个哥哥每天晚上都去。当时我还小,只觉得好像这是他们俩的伟大任务。两个哥哥一吃了晚饭就洗好脚,装好经书,然后背起书包就去清真寺。有时他们很晚才回来。有时还没回来我就睡了。总之,那时我觉得两个哥哥很了不起。父母利用吃饭时间,还会问问他们俩念经咋个样。很关心,很重视……我还记得有一次我家开经,请了很多阿訇来,两个哥哥就站在家门口两旁,等阿訇来了他们就用‘色了姆尔来捆’这话向阿訇打招呼。然后,我又听到阿訇说‘尔来捆色了姆’。那时觉得他们很了不起,能够用‘经’跟阿訇交流。以后跟哥哥出去玩,每次见到阿訇,哥哥都这样向阿訇问候。我问哥哥,你们为什么要这样说,他就告诉我,是念经时阿訇教他们这样做的。我于是就记住了……两个哥哥学得很深,我听我妈说如果再学下去他们俩就可穿衣了(意思是成为正式的阿訇)。不过后来,他们上了初中,后来上了高中,再后来上了大学,以后毕业当老师,就再也没有去念经了”。
  ……
展开
目录
前言
一、对“回族”的理解:作为理性实践与情境化演绎的社会角色
二、历时性中的流变
三、历时性中的不变
四、变与不变之关系机制

第一章 复合边界中的鲁甸
第一节 空间的表达:地理环境
第二节 时间的叙事:设置与区划
第三节 凝铸的时空符号:人口、民族及宗教

第二章 历史再现:帝国体系中的鲁甸回族
第一节 序幕掀开:鲁甸回族的雏形
一、元代云南边疆治理——云南回族出现的条件之一
二、元代在鲁甸的军事行动
第二节 热潮引发:鲁甸回族的涌人
一、明代云南边疆治理——云南回族出现的条件之二
二、明代在鲁句的军事行动
第三节 移民终场:鲁甸回族的高潮
一、清代云南边疆治理——云南回族出现的条件之三
二、清代在鲁句的军事行动
第四节 帝国体系下鲁甸回族文化的创造
一、家族认同
二、符号创造
三、空间创造:鲁甸回族村落的形成和杂居现象的出现
四、国家认同的文化建构在回族社会中的作用
第五节 小结:帝国治理过程中民间社会秩序的塑造

第三章 求索中的国家建设与摇摆的民间社会:从民国前后到改革开放前夕
第一节 民国前夕的鲁甸回族:在反叛之中寻求自我的抗争
第二节 革命与回民的生息
一、革命中的鲁甸回族
二、行政力量向家族社会的渗透
三、“民青”、“农翻”:国难与民命的孪生
第三节 两种教育体制下的回族身份塑造
一、国民教育中回族的国家意识
二、新式经堂教育中的回族本色和回族的国家情怀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鲁甸回族
一、桃源回族武装起义:靠近国家的行为表达
二、双重的生活困境:束缚的身体与枯竭的灵魂
第五节 小结:摸索中的国家建设与摇摆的民间社会:动荡中的博弈性适存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国家结构关系的调整与鲁甸回族:民族权利与国家整合的同构与挑战
第一节 政治解冻:民族宗教政策的完善与回族社会的重构
一、回族宗教信仰自由行为的体现
二、清真寺建筑风格的流变与多元建筑风格的并存
三、阿訇多重角色的生产
四、民间社会自然机制的复兴
第二节 经济解冻:发展号角的转变
一、经济大潮中的先机与困顿
二、文化产业的开发:谁主沉浮
第三节 文化解冻:农村建设的反思
一、“三通”中的回族社会:不通情的行为秩序
二、“新农村”建设:国家意志在农村的体现
第四节 小结:民族权利与国家整合的同构与挑战

尾声
一、结论:国家建设历程中塑造了民间社会
二、进一步讨论:现代化视野下民间社会将何去何从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