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时期社会公德建设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22723
  • 作      者:
    程立涛,曾繁敏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程立涛,男,1964年4月生,河北藁城人,中共党员。200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伦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近年来专注于中国现代性问题、公德和私德问题、“陌生人”伦理问题的研究,在《光明日报》、《伦理学研究》、《高校理论战线》、《道德与文明》、《教学与研究》等发表专业论文50篇;编著专著10部。主持省部级规划课题6项。
  
  曾繁敏,女,1965年4月生,河北宽城人,中共党员。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思想道德教育。近年来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河北科技图苑》、《石家庄学院学报》等发表论文10余篇,编著4部。主持河北省高校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劳动与社会保障厅研究项目共3项。
展开
内容介绍
  《新时期社会公德建设研究》主要研究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社会公德建设。社会公德建设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道德建设”一词,是在1986年9月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提出的。所谓道德建设,就是要在全社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文明方面作积极的努力,使之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道德建设包括道德的教育、宣传、提倡和指导。①社会公德建设作为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推动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努力遵循基本行为规范的教育和实践活动。具体而言,社会公德建设可以从主体、途径、理论、实践等方面加以考察。所谓社会公德建设的主体,就是进行社会公德认知和实践活动的人;社会公德建设的途径,就是进行社会公德建设的具体方法或现实举措等;社会公德理论建设,则是社会公德规范或理论体系随着公共生活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完善;社会公德实践主要是人们践履社会公德规范的行为和活动过程。由于上述几个方面在社会公德建设中无法孤立存在,因此,《新时期社会公德建设研究》将依据社会公德建设的具体政策和基本要求,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
展开
精彩书摘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关于社会公德问题曾有过一段著名的论述,他说:“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当资本家的反抗已经彻底粉碎,当资本家已经消失,当阶级已经不存在(即社会各个成员在同社会生产资料的关系上已经没有差别)的时候,——只有在那个时候……人们既然摆脱了资本主义奴隶制,摆脱了资本主义剥削制所造成的无数残暴、野蛮、荒谬和丑恶的现象,也就会逐渐习惯于遵守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的、千百年来在一切行为守则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而不需要暴力,不需要强制,不需要服从,不需要所谓国家这种实行强制的特殊机构。”①这些“起码的”或“必需的”公共生活规则,就是对社会公德概念的最早理论界说。在列宁看来,公共生活准则是人们公共交往的基本要求,是维持社会生活秩序的重要保障。从列宁有关的一系列文章中不难看出,他理解的公共生活准则主要包括讲礼貌、守纪律、珍惜时间等日常道德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列宁非常重视社会公德的教育工作,把遵守公共生活规则看作文明生活的根本体现。由此看来,以往的社会公德乃是全社会最低限度的道德共识。
  1949年9月,毛泽东在新创刊的《新华日报》扉页上题词:“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为全体国民的公德。”在同期发表的由毛泽东亲自主持起草并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四十二条规定:“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②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的、以人民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公德建设纲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的“五爱”国民公德,是全社会所有阶层普遍使用的道德要求和新中国全体公民认同的价值基础,它突出了国民公德的凝聚和导向功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这里,国民公德不同于我们通常说的“社会公德”。因为国民公德凸显着鲜明的政治色彩,与作为公共生活准则的社会公德有明显差异。
  ……
展开
目录
导言
一 本书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二 本书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三 本书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四 本书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一章 社会公德的内涵和功能
一 社会公德的内涵
(一)关于社会公德的经典表述
(二)社会公德概念的界定
(三)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
(四)社会公德相关概念辨析
二 社会公德的依据与功能
(一)社会公德的现实基础
(二)社会公德的价值依托
(三)社会公德的主要功能
(四)社会公德研究的行为视角

第二章 我国社会公德的简要回顾
一 我国古代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
(一)古代社会公德的主要规范
(二)古代社会公德的行为层面
(三)古代社会公德的总体评价
二 我国近代社会公德之探索
(一)近代思想家对社会公德的研究
(二)公私观的变迁与道德进步
(三)塑造新民:近代伦理革命的旨归
(四)传统社会公德的现代转换
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民公德
(一)“五爱”公德提出的背景
(二)“五爱”公德的主要内涵
(三)“五爱”公德建设的经验
四 “五爱”公德在道德体系中的定位
(一)“五爱”公德的基本性质
(二)“五爱”公德与共产主义道德
(三)“五爱”公德与职业道德
(四)“五爱”公德与阶级道德

第三章 新时期社会公德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一 我国初级阶段社会公德的现状
(一)社会公德发展的历史分期
(二)社会公德与价值观的变迁
(三)社会公德之供需矛盾分析
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的提出
(一)社会公德与现代文明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涵
(三)社会公德内涵的新拓展
三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
(一)“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
(二)“行为美”的道德价值分析
(三)社会公德与培育“四有”公民
四 公民道德视野中的社会公德
(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
(二)社会公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
(三)社会公德: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

第四章 新时期社会公德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人际交往中的“欺生”现象
(一)对待陌生人:冷漠与歧视
(二)面对偶发事件:好奇与围观
(三)关于尊重与平等的道德思考
……

第五章 新时期推进社会公德建设的基本对策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