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元代以吏治腐败占据主流,但也有过一段短暂的政治清明时期,这就是元世祖忽必烈在位的三十五年统治时期。这段昙花一现的政治清明,无疑离不开忽必烈勇于整顿吏治的一系列廉政措施。其大致举措如下:
首先,在官吏任用上,元世祖注重选拔廉能之士。如在中统年间,忽必烈就指出必须以廉洁之人为官,并规定了官吏升迁的五条标准:户口增、田野辟、词讼简、盗贼息、赋役均。五条都具备者为上选,符合三项成绩者为中选,不符合五件中的任一条者黜而不用。在元律《至元新格》中又重申:诸官员在任期间功罪如何,并送吏部审查,到选用之日,于应得资品上视其功罪任用。如果隐匿罪过,增饰功劳,监察御史可以纠弹官员;若犯脏罪黜降或因廉能升迁,事迹昭著者应行文照会各处,以便在任官员共知劝诫。
与此同时,元世祖还对那些不能廉洁自守的官吏进行约束与惩治。如至元元年,元世祖规定:“诸官员颁降俸禄之后,不得循习受纳馈献。”又在至元三十年规定:“今后求仕官吏已未授除其间,不得于省院台部等诸衙门当该官吏处私第谒诧酬谢及邀请宴会。如违,当该官吏并求仕人员一体究治。”至元十九年九月又诏曰:“禁诸人不得阻挠课程。敕:‘官吏受贿及仓库官侵盗,台察官知而不纠者,验其轻重罪之。中外官吏赃罪,轻者决杖,重者处死。言官缄默,与受赃者一体论罪。’仍诏谕天下。”(《元史,世祖本纪九》)元世祖如此严厉的规定,其目的仍希望文武百官能够恪尽职守、廉明执政。但由于元世祖晚年宠信一些如阿合马、桑哥之类的小人,终致吏治腐败。因此,就整个元朝的吏治气象而言,虽曾有过短暂的清明廉政阶段,其吏治总体形势是昏暗腐败的。这在相当程度上,又决定了元代王朝的短命运数。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以后,立即吸取元朝因吏治黑暗而迅速崩溃的教训,其本人很注意以身作则、勤政俭朴,以努力在朝野上下倡导清廉风气。在总结前代帝王兴亡时,朱元璋说:“丧乱之源,由于骄逸。大抵居高位者易骄,处逸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居上能俭,可以导俗,居上而侈,必至厉民。独不见茅茨、卑宫,尧、禹以崇圣德;阿房、西苑,秦隋以失人心。”(《明太祖实录》卷一百零六)因此,在他登基后的洪武二年,朱元璋即告谕群臣说:“从前我在民间时,见州县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苦,视之漠然,心里恨透了,如今要严立法禁,凡遇官吏贪污蠹害百姓的,绝不宽恕。”(《明太祖实录》卷三十八)又如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原因在于“元氏昏乱,威福下移,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致天下骚动”。有鉴于此,朱元璋也认为:“建国之初,先正纲纪,纲纪先礼。元氏主荒臣专,今宜鉴之”,于是,他在明朝建国之始即推行“重典之治”,“从严密法网和法外用刑两个方面”予以实施。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