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研究:跨省流域治理的公共管理视界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486282
  • 作      者:
    王勇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研究:跨省流域治理的公共管理视界》选择以流域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研究为题,希图就此阐明流域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的必要性;其可行性及类型;各种协调机制的具体实现形式或策略选择、长处及短处;通过国内外典型个案进一步验证各种协调机制,尤其对中国流域政府问横向协调机制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路径作出分析和说明。
展开
作者简介
    王勇(1975- ),男,2008年6月毕业于南京大学行政管理系,获管理学博士学位,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主持浙江省教育厅规划课题一项,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现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任教,主要研究区域为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创新。
展开
内容介绍
    《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研究:跨省流域治理的公共管理视界》旨在探讨建构和完善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以促进跨省流域的水环境治理。作此研究,是基于对当前我国流域水资源问题凸显、流域水环境治理相形之下却陷入低效困境的思考。一直以来,整体性的流域往往被人为划分为若干彼此割裂的行政辖区,出于地方保护主义和机会主义的策略选择,不同辖区的政府相互间实际上很难达成有效协作,甚至纷纷采取“内耗”的行动逻辑:辖区内大肆破坏流域水资源,却希望由其他区段来埋单。这才是我国流域水环境治理难以取得实效的根本症结所在。基于此,《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研究:跨省流域治理的公共管理视界》立足公共管理视界建构和阐析流域水环境治理的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这一论题,这在当前应具有很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权力的交易性权力与权利的最大区别是权力一般不允许用来进行交易。尤其是在民主体制下,权力是权力主体通过选举途径获得的,用权力进行交易一般被认为是违背法律和道德的,人们不能使用货币换得权力,拥有权力的人也不允许用权力换取其他权力或权益。但因为权力对公众具有强制影响,据此可以带来各种利益,在监督和惩罚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权力交易行为同样可以大量存在。<br>    正是基于权力的以上三点特征,完全可以认为政府权力产权是存在的①。也由此得出结论,如果政府权力产权边界不明晰,各区域政府或职能部门在实施权力时就会形成相互影响,尤其是体现为利益冲突的负面影响,而区域政府或职能部门从私利出发则一般不会考虑这些影响的存在,从而也不用支付这些影响所造成的成本。这样,区域政府或政府部门权力的运用就产生了政府外部性。即如流域政府采取地方保护行为放纵和转移流域水资源配置使用的负外部性从而对其他流域政府及其辖区造成了负面影响,这正体现为政府外部性,也即区域经济活动外部性。<br>    如何消除政府区域经济活动外部性?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为此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外部性理论,并且还将外部性、产权以及制度变迁联系起来,从而将外部性引入制度分析当中②,为外部性包括区域经济活动外部性的解决提供了极其有益的思路。这里特别要提及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中心概念:交易成本(Exchange/Transaction cost)。“交易成本是产权从一个经济主体向另一个主体转移过程所需要花费的资源的成本。这包括做一次交易(如发现交易机会、洽谈机会、监督成本)的成本和保护制度结构的成本(如维持司法体系和警察力量)。”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br>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br>    一 研究背景<br>    二 问题的由来<br>    三 研究意义<br>    第二节 主要概念的界定<br>    一 流域<br>    二 流域政府间横向协调<br>    三 流域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br>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br>    一 国外相关研究<br>    二 国内相关研究<br>    三 总体评价<br>    参考文献<br>    <br>    第二章 流域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必要性、可行性及其类型<br>    第一节 流域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的必要性<br>    一 外部性界说<br>    二 流域水资源配置使用之负外部性:主要表现与经济学诠释<br>    三 流域水资源配置使用之负外部性现实症结:地方保护主义<br>    四 案例:跨界污染遭遇执法“壁垒”<br>    五 求解流域水资源配置使用之负外部性:建构流域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br>    第二节 流域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的可行性<br>    一 “一报还一报”策略与制度主义的援证<br>    二 流域居民退出选择与呼吁的力量<br>    三 流域公共利益观念的凸显与官员理性自觉<br>    第三节 流域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的类型<br>    一 新制度经济学对制度的界分<br>    二 流域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类型及选择<br>    三 案例:江浙十年污水宿怨显露转机<br>    本章小结<br>    参考文献<br>    <br>    第三章 流域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之一:科层型协调机制<br>    第一节 流域管理机构<br>    一 流域管理机构常见模式<br>    二 流域管理机构的考量因素及理性选择<br>    第二节 流域法治<br>    一 超越运动式治理:流域法治的缘起<br>    二 流域法治的路径选择<br>    三 案例:《太湖管理条例》立法引发热议<br>    第三节 一体化流域行政区划<br>    一 传统行政区划及行政区行政<br>    二 行政区经济与流域水资源配置使用之负外部性的孳生<br>    三 一体化流域行政区划:“大流域政府”的设想<br>    第四节 绿色GDP政府绩效考核制度<br>    一 单纯GDP政府绩效考核制度的形成<br>    二 实施绿色GDP政府绩效考核制度<br>    第五节 执政党资源整合<br>    一 执政党思想资源整合<br>    二 执政党组织资源整合<br>    第六节 科层型协调机制治理绩效<br>    一 科层型协调机制的意义<br>    二 科层型协调机制的局限性<br>    本章小结<br>    参考文献<br>    <br>    第四章 流域政府问横向协调机制之二:市场型协调机制<br>    第一节 流域水权交易<br>    一 国外水权制度演进与可交易水权原则的形成<br>    二 水权交易:过程及效应<br>    第二节 流域政府间生态补偿<br>    一 流域政府间生态补偿的意义<br>    二 流域政府间生态补偿原则、方式与标准<br>    三 流域政府间生态补偿的市场内核<br>    四 案例:河北三县为北京蓄水10万亩高产水稻田改种玉米<br>    第三节 排污收费及排污权交易<br>    一 两种负外部性矫正策略<br>    二 排污收费与排污权交易:操作及优点<br>    三 排污收费与排污权交易:市场特征及适用情形<br>    第四节 污水处理设施民营化<br>    一 民营化战略的由来及实质<br>    二 污水处理设施民营化形式与效果<br>    三 流域水资源配置使用之负外部性合作治理效应<br>    第五节 市场型协调机制治理绩效<br>    一 市场型协调机制的意义<br>    二 市场型协调机制的局限性与政府力量的介入<br>    本章小结<br>    参考文献<br>    <br>    第五章 流域政府问横向协调机制之三:府际治理协调机制<br>    第一节 流域“公共能量场”<br>    一 官僚制“沟通失灵”与集体行动非理性<br>    二 公共行政实现有效沟通的努力<br>    三 流域“公共能量场”:后现代公共行政的启示<br>    四 案例:首届长江论坛召开,发布《保护与发展——长江宣言》<br>    第二节 流域政府问电子治理<br>    一 电子治理:流域政府间横向协调的技术路径<br>    二 公众参与下的流域政府间电子治理<br>    第三节 流域政府问联盟<br>    一 政府间联盟:历史维度的理解<br>    二 流域政府间联盟:协作的力量<br>    第四节 流域规划<br>    一 流域规划的理念变迁及意义<br>    二 流域规划制定:方式的检视<br>    三 协商、参与:府际治理的引入<br>    四 流域规划的实施保障<br>    五 案例:松花江、辽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协调会议第三次会议召开<br>    第五节 府际治理协调机制治理绩效<br>    一 府际治理机制的意义<br>    二 府际治理机制的固限<br>    本章小结<br>    参考文献<br>    <br>    第六章 国外流域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比较研究——以美、法、澳等国为个案<br>    第一节 美国流域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br>    一 科罗拉多流域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br>    二 田纳西流域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br>    第二节 法国流域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br>    一 居于主导的科层型协调机制<br>    二 府际治理协调机制的运用<br>    三 市场型协调机制的显现<br>    第三节 澳大利亚流域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br>    一 流域概况及府际治理主导机制的缘起<br>    二 协议的变迁:趋于完善的流域政府间联盟<br>    三 组织机构:为流域“公共能量场”寻求依托<br>    四 科层型机制、市场型机制:府际治理机制的补充<br>    第四节 三国流域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比较分析<br>    一 多样性特征及其制度视界的诠释<br>    二 与多样性并行不悖的趋同性<br>    本章小结<br>    参考文献<br>    <br>    第七章 中国流域政府问横向协调机制实证研究——以淮河1994-2004年治污为例<br>    第一节 淮河流域概况及问题的缘起<br>    一 淮河流域概况<br>    二 问题的缘起<br>    第二节 多重困境下的科层型协调机制<br>    一 科层型协调机制主导地位的确立<br>    二 乏权无术的流域管理机构<br>    三 被贬抑的流域法治<br>    四 GDP崇拜:落后的政府绩效考核制度<br>    第三节 亟待完善的市场型协调机制与府际治理协调机制<br>    一 污水处理民营化:被忽视的市场型协调机制<br>    二 府际治理协调机制:一个盲点<br>    第四节 进一步的结论与建议<br>    一 完善科层型协调机制<br>    二 完善市场型协调机制<br>    三 完善府际治理协调机制<br>    参考文献<br>    <br>    第八章 结语<br>    参考文献<br>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