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原始民族的自然崇拜都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图腾崇拜与保护神崇拜,这一点也是原始生产特征的反映。原始人早期的生产是以采集、渔猎为主要手段,为了生存必须不断获得主要食物——动物,这就使人类对动物的崇拜成为可理解的行动,并用一定的图案标志来寄托这种崇拜,称之为图腾。图腾崇拜并不仅限于动物,也有植物,乃至自然现象,但多数崇拜对象是动物(鸟、兽、鱼等)。因为动物有强壮的体态与迅捷的行动速度,带有某种不可理解的威力。人类希望自己也有动物的特性,甚至希望自己的氏族与动物也有某种亲属关系。在华夏传说历史中的民族始祖轩辕黄帝,号称“有熊氏”,表明黄帝大约属于熊图腾的氏族;而南方的炎帝有可能是崇拜火为图腾的氏族;据《史记》记载,殷商的祖先契是其母吞食玄鸟卯而生,故殷商为乌图腾氏族。当原始人生产技能逐渐提高,除了渔猎之外,慢慢步入了主要依靠农业种植经济为主要谋生手段的生活,兽形的图腾神开始退出历史舞台,人类则把自然崇拜转向与农业有关的自然保护神的崇拜。为了获得农业丰收,必须有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祈望风调雨顺、土壤肥沃、气候适宜,于是与此有关的天神、地神、山神、海神、太阳神、月神、火神祝融、水神河伯遂被创造出来。在中国古代神话著作《山海经》中就有不少反映原始民族信仰状况的这类描写。因为自然是不具备固定形象的,而生产力发展以后,人类对自己的创造力也产生了信心,认为人比动物更强大,所以自然保护神的形象图案往往采用强劲有力的、非常智慧的、与人类形象相似的图像。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