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风险化解中的治理优化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717719
  • 作      者:
    姚尚建著
  • 出 版 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姚尚建,1970年生,江苏连云港人,政治学博士。现为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兼副院长,主要从事政府理论研究。主持并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上海市社科规划项目、上海市人大常委会项目和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等8项课题,著有《责任政党政府研究》、《流动的公共性:区域政府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在中国传统的社会治理中,社会由于依附于国家而显得弱小分散,国家通过严密的制度来维持对于社会及其个体的秩序控制。但是,市场经济催生了领域的分离,国家与社会的张力在社会成长的制度性约束中趋于紧张。在政府管制不能松绑的情况下,社会可能以非制度化的形式突破现有的治理结构。
  同时,在一致行动中,一个强大的社会正在形成。由于治理手段的贫乏,暴力可能在社会运动中得到鼓舞,并在社会与国家的边缘地带触发,继而形成整体性的社会对于碎片化的地方政府的巨大压力。以暴抗暴与以暴制暴互为前提、互为结果,既恶化了社会生长的环境,也阻碍了治理转型的进程。因此,理想的公共治理必须建立在理性之上,既建立在社会的理性生长之上,也建立在政府的理性回归之中。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五,体制突破后的防卫性社会暴力。因此当社会结构性分裂无法弥合时,社会暴力作为显性的特征一定激发人们的关注。美国政治思想家亨利·大卫·梭罗发表了《论公民的不服从》,从而使公民权利保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这样的公民权利保护中,公民不一定行使暴力,但是这种罢工、集会等无声的抵抗是否构成暴力,也尚待思考。1930年1月26日,印度的非暴力公民不服从运动又一次启动。这次运动从不服从殖民当局法律、放弃职务、全罢课、抵制英货、拒绝纳税开始。虽然这次运动对政府的镇压绝不反抗,但是这样的非暴力性也不是绝对的。在政党的领导下,为了反对食盐专卖,甘地要求国大党各地方委员会普遍组织纠察队,以阻止人们去酒店和出售外国货的商店。而在贝拉尔产棉区,农民运动则直接演变为起义。
  如果说抗议性社会暴力来自权利意识的觉醒,那么有些社会暴力则来自对于政治制度的极端抵制。在美国内战以后,黑人的反抗基本采取消极反抗的方式,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由于反战运动的带动和黑人的觉醒,黑人运动才出现城市骚乱和破坏的方式。从1965到1968年,发生黑人骚乱的城市有洛杉矶、芝加哥、纽瓦克、底特律和华盛顿等。在一些社会运动中,一些极端性社会暴力事件也频繁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宾夕法尼亚州爱尔兰裔煤矿工人的秘密组织用暗杀和破坏来同雇主进行斗争长达10年之久。
  ……
展开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社会怨恨的蔓延
第一节 农业帝国的秩序理想
一、农业社会的治理停滞
二、儒家社会的秩序理想
三、秩序背后的政治怨恨
第二节 过渡社会中的风险形成与社会不满
一、过渡社会的双重权威丧失
二、现代社会分化中的风险形成
三、社会整合中的风险恶化
第三节 社会转型中的怨恨蔓延
一、价值差异导致的认识差异
二、社会怨恨的形成
三、社会怨恨的结构:差异比较、隐忍和单项作用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过密治理中的社会突围
第一节 国家控制与过密治理的制度基础
一、国家的家庭属性:中国政治叙事的独特视角
二、古代社会对于国家的依附:脆性社会的产生
三、现代中国对于过密治理的强化
第二节 社会生长与过密治理的制度危机
一、中国政府过密治理的制度延伸
二、中国政府过密型治理的制度困境
三、过度治理中的过分纠正
第三节 过密治理的消解与社会突围
一、社会冲突对于过密治理的消解
二、社会运动背后的力量形成
三、社会力量的平衡、规范与控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社会暴力的触发
第一节 社会焦虑的内部形成
一、社会焦虑的个体属性
二、社会焦虑的集体连接
第二节 社会暴力的发生环境
一、暴力产生的政治环境
二、暴力扩散的认知环境
三、暴力深化的空间环境
四、暴力延续的经济环境
第三节 社会暴力的边缘触发
一、国家社会冲突的边缘地带
二、整合的社会与治理的碎片
三、边缘暴力的社会表达管道破坏及后果
第四节 社会暴力的基本类型
一、从个体暴力到社会暴力
二、中国社会暴力的历史演变
三、中国社会暴力的当代分类
第五节 社会暴力的基本结构
一、社会暴力的主体
二、社会暴力的客体
三、社会暴力的过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社会暴力的极化与控制
第一节 社会暴力的极化路径
一、社会暴力的区域极化
二、社会暴力的家族极化
三、社会暴力的阶层极化
四、社会暴力的心理极化
第二节 社会暴力的边界控制
一、从社会暴力到社会犯罪:三个视角
二、社会暴力的边界控制
第三节 社会暴力治理的技术批判
一、社会暴力治理的技术崇拜
二、社会暴力治理的技术局限
第四节 社会暴力治理的结构批判
一、社会暴力化解的主体批判
二、社会暴力化解的逻辑批判
三、社会暴力化解的路径批判
四、社会暴力化解的结果批判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社会暴力化解中的治理重建
第一节 治理价值的分歧与批判
一、政府价值的实现:理想的政府
二、政府价值的分歧:政府的理想与理想的政府
三、社会的一致:多重利益与共同目标
四、政府的分立:单边治理与多重指向
第二节 社会暴力下的治理演化
一、社会暴力产生的逻辑辩护
二、双重压力下的地方政府
三、暴力化解中的政策持续
四、暴力化解中的关系型塑
第三节 全面治理中的价值重建
一、公共生活中的公共理想
二、政治宽容与政府理性
三、以社会重建政府:目标、价值与资本
第四节 全面治理中的制度修复
一、权力异化中的治理无效
二、临时制度的信任缺乏
三、治理拼接的制度危机
四、被建构的制度及其生长
本章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