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论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32203
  • 作      者:
    刘力波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刘力波,1978年生,法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4年7月至2011年6月在西北政法大学任教,2011年6月至今在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任教。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2012年先后获得“陕西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称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称号。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省部级课题4项、已完成2项,参与完成省部级课题4项。在《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社会主义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篇。
展开
内容介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论纲》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民族精神理论为指导,运用文化学、文化哲学、文化社会学原理,从文化视阈出发,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互动作用为切入点,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的历史演进为主轴,以孙中山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思想为铺垫,以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引入马克思主义开启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进程为起点,以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为主要内容,分析探索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和谐共生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途径,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和规律。
展开
精彩书摘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科技、军事优势,大肆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侵略,推行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妄图对别国进行文化控制,消解别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这是从文化层面对包括社会主义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严峻挑战。而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灵魂与核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①。因此,能否传承、弘扬和培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中华民族精神,进而构建繁荣我们的民族文化,就必然成为在由全球化大潮所引发的世界各民族、国家普遍交往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提升精神自御能力,成功抵御西方文化霸权侵袭和思想文化渗透,顺利实现和平崛起的重中之重。这直接关系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是我们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
  正是有鉴于此,近年来党反复强调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不断在这一方面进行理论创新。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并发出了“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的号召。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不懈地“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同时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报告郑重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文化视阈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文化视阈
二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相通性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切入点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期待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
一 民族精神的概念
二 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的内涵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的呼唤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启了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
一 中国文化生态的剧变
二 中华民族精神的危机
三 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的开启
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殊作用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的历史演进(一)
一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民族精神
二 孙中山的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思想
三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理论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的历史演进(二)
一 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的自觉
二 毛泽东的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理论
三 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的成果凝练
四 中国传统民族精神的升华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的历史演进(三)
一 邓小平的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理论
二 江泽民对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三 胡锦涛对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四 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的新飞跃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文化根基
一 中华民族精神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文化基础价值
二 中华民族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融通
三 提防误读马克思主义的对策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精神动力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需要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精神动力的内涵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精神动力的功能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的和谐共生
一 和谐共生的内涵阐释
二 新的历史境遇对和谐共生的时代期许
三 和谐共生的现实要求
四 推进和谐共生的着力点
五 推进和谐共生的基本对策
六 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的必然旨归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