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制度:顶层设计理论框架与实践案例: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op-level design and practical case studies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23028
  • 作      者:
    徐晓东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制度:顶层设计理论框架与实践案例》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从横向和纵向的角度研究了中国制度的现实定位,并提出了目标模式、路径依赖、过程控制的理论逻辑;中篇介绍了制度的定义和中国制度顶层设计的理论框架,按照分层理论框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角度分析中国制度的顶层的设计;下篇在中上篇考察中国制度理论和现实的基础上,对中国反腐倡廉制度进行顶层设计。
展开
精彩书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变迁过程和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础上,是中国共产党人90年来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是“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理性设计交织演进的实践成果。这个过程充满着艰辛和曲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能在中国取得成功,主要在于坚持独立探索的路径,是内生于中国国情基础上的制度,而不是外来嫁接的制度。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封建制度形态被打破,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要实行什么样的制度?这成为中华民族面临的重大历史抉择。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以后,各种派别展开“制度之争”: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倒行逆施不得人心;主张实行资产阶级的共和制,要把西方的议会制搬到中国来,结果也彻底失败;而代表大财团大地主利益的蒋介石攫取了政权,没有也不能提出任何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设计,蒋介石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政治诉求使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化为泡影,最后留下的是一个四分五裂、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中国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主张学习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并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独裁政府展开了较量。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新民主主义的实践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短短三年时问里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建立了人民共和国。集中体现新民主主义制度思想的是1949年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
  《共同纲领》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下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三大政治制度,奠定了新中国的根本制度和基本的政治格局,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形成的基础,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开创了条件。我党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艰难曲折,但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具有独创性的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时期我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借鉴世界历史的发展经验,提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明确地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但当时只是一个概念和理论框架,还处在一个初步认识的阶段,也没有具体的制度支撑。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探索中,也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规模空前的探索。在经济上,打开国门,学习国外先进的制度成果,实行市场经济,但是国家的社会主义本质没有改变,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没有变,国家对经济的调控能力更加科学有效;在政治上,承接了新中国成立时期确立的制度架构,进一步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法律上,没有套用西方的法律体系,而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总之,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基本政治制度中6个方面: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党内民主、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和政府改革日趋完善。在我们党成立90周年之际,胡锦涛同志宣告“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表明我们经过6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和3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已经从“摸着石头过河”,从实践探索的过程中,过渡到把握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并将这些规律性的内容制度化、体系化、具体化。这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理论判断,而且呈现出非常确定的制度存在形式,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实践性。
  三、问题导向实证研究:以中国关键领域为案例的改革路径探索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对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政治改革的大量建议和摸索,不断挖掘中国现有政治框架的潜力。提高“两会”在中国政治中的地位,既需要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实事求是基础上摸索规律的实践探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设计被普遍认为契合中国的国情,这个制度的完全成熟是在历史中不断发展的过程,它必须与中国整体的社会和政治发展相协调。在代表构成的制度设计上,2013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首次实现城乡等比例选举全国人大代表。20年前,八个中国农民的被代表权才等于一个城市居民11995年该比例调低为4:1,在被代表这件事上,四个农村人有了一个城市人的权益。本届新晋代表比例高达三分之二,连任代表只有34.4%。这样的更新规模在所谓的西方民主国家亦属罕见。6年任期的美国参议员每两年只改选三分之一,还可以连任。众议员任期与国会任期相同,虽然每两年全部改选,但连任比例可达90%。代表构成比例发生较大变化。一线工人、农民(特别是农民工)代表比例增加,达到13.4%;专业技术人员代表达到20.4%;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降低,但仍占34.9%。前两者比例增加固然是好事,但官员比例的下降显然不够。官员本应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的主要监督对象,三分之一的官员同时担任监督者角色,这在权力制衡机制的设计上是个悖论,不利于权力的制约和制衡设想的实现。根据中国国情,全国政协在制度设置上可以增加“现职党政官员”代表的比例,有利于现职官员与各界人士加强联系,发展协商民主,拓宽社会各界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和平台。
  协商民主的改革和发展。政协报告在列举成绩的同时,也坦承,过去五年的“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履行职能的规范化水平还不够高、政治协商的制度建设仍需大力推进。并提出今后五年的六项工作建议包括拓宽社会各界有序政治参与的平台、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化发展,以及进一步加强同港澳台民众的团结联谊等。政协要积极做好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等工作,“常想一想群众需要政协做什么,政协能够为群众做什么,政协为群众做了什么”。
  ……
展开
目录
序:把加强制度建设作为新一轮改革突破口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重树中国制度文明——实现中国梦的基石
第二节  中国制度改革顶层设计方略:讲科学、讲政治、讲艺术
第三节  制度改革顶层设计系统理论框架:目标模式、路径选择与过程控制
第四节  为什么要建立中国制度改革顶层设计分层理论框架
第五节  以反腐倡廉制度为案例的顶层设计
上篇  中国制度现实定位:历史和逻辑的坐标与改革系统论篇首语
第一章  中国制度:国际视角与改革方略
第一节  大国竞争:道路选择与模式之争
第二节  大国崛起:制度文明与理论解释
第三节  改革方略:激进浪漫与专业理性
第二章  中国制度:历史的坐标和变迁路径
第一节  中国的国情——中国制度的历史轨迹
第二节  制度变迁路径参照系——历史上现代化发展模式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变迁的基本路径
第三章  中国制度:理论逻辑与改革框架
第一节  目标模式:制度文明下的法治国家的正式制度框架
第二节  路径选择:非正式制度基础上的制度变迁的规律探索
第三节  过程控制:良法、实施机制和动态纠偏反馈机制
第四章  中国制度改革创新路径: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待完善的几个方面
第三节  中国制度的阶段性探索
中篇  中国制度顶层设计:分层理论框架和改革系统框架
篇首语
第五章  制度定义与制度构成
第一节  制度定义研究
第二节  制度的构成
第三节  体制、机制、制度概念辨析
第四节  制度改革、制度创新与制度适宜
第六章  中国制度顶层设计理论框架
第一节  顶层设计的概念与内涵
第二节  提出顶层设计的背景
第三节  顶层没计的条件
第四节  顶层设计的实施路径
第五节  顶层设计与基层改革
第六节  中国制度顶层设计理论框架设想
第七章  制度的宏观整体规划设计:自主演进与理性建构的结合
第一节  制度变迁(演化)理论
第二节  制度设计的可能性
第三节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的三块基石
第四节  制度设计的一般原理
第五节  制度设计的基本要求
第八章  制度的中观机制设计: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结合
第一节  机制设计理论有关概念及产生背景
第二节  机制设计理论框架的建立与发展
第三节  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
第四节  中国传统文化与改革发展道路选择
第九章  制度的微观技术设计:人类行为理论与交易费用理论的结合
第一节  人类行为与制度
第二节  交易费用理论与制度
第三节  制度设计的目标与主体
第四节  制度设计的步骤
下篇  中国制度实践案例:中国反腐倡廉制度顶层设计
篇首语
第十章  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建设研究现状、背景与理论框架体系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选题意义
第四节  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三个维度分析框架
第十一章  中国现阶段腐败现象成因的制度分析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历史时期腐败现象的演变与反腐败斗争特点
第二节  中国现阶段腐败现象的特征规律
第三节  中国现阶段腐败现象的体制、经济原因分析
第十二章  我国经济转轨阶段腐败问题的制度分析
第一节  转轨经济时期经济改革的路径依赖
第二节  转型期中国行政审批制度供求的制度分析
第三节  “土地财政”体制与房地产行业腐败的制度分析
第四节  国有企业改制与腐败滋生的制度分析
第五节  金融财政体制改革与腐败滋生的制度分析
第十三章  反腐倡廉制度体系的分析框架、分层结构与顶层设计基本原则
第一节  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三个维度的分析框架
第二节  反腐倡廉制度的分层结构
第三节  反腐倡廉制度顶层设计的基本原则
第十四章  宏观规划:整体构想与战略谋划
第一节  反腐倡廉制度的整体规划与战略制定
第二节  健全反腐倡廉法规制度提高反腐倡廉法制化水平
第三节  深化体制机制制度改革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
第十五章  中观设计:以廉政文化为例的非正式制度建设
第一节  廉政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第二节  我国廉政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第三节  廉政文化建设的核心内涵:行政伦理建设
第四节  廉政文化建设的根基:切实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第十六章  反腐倡廉制度的微观设计
第一节  腐败行为的成本一收益分析范式
第二节  制度微观设计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加大制度供给——完善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
第四节  提高制度效率——推进反腐倡廉制度法治化、规范化和整体化
第五节  以科学有效的工作体制机制提高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的科学化水平
第十七章  反腐倡廉制度质量的评价、测量与审查
第一节  制度效率的测评和度量
第二节  反腐倡廉制度的度量与测评
第三节  制度审查:以香港为例
第十八章  国(境)外反腐败制度安排评鉴
第一节  道路选择——关于反腐败制度环境的考察
第二节  体系建构——关于反腐败的制度设计
第三节  技术安排——关于反腐败制度实施的研究
第四节  美国视窗——美国反腐败和防腐败的历史考察与现实研究
附录  习总书记改革论述蕴含的战略新思路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