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伤寒针方浅解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3535339
  • 作      者:
    承淡安著
  • 出 版 社 :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伤寒论》为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被历代奉为中医的经典著作。该书所运用的辩证论治原则和方法,确立了中医诊治疾病的规范;所记述的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治经验,对中医临医学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所记载的大量复方,组方严谨,疗效显著,被后世称作“众方之祖”。
    《伤寒针方浅解》系承淡安据《伤寒论》六经病篇原文,以浅显之词参以西医理论注释。本次点校以《伤寒针方浅解》初行本——1941年德阳正兴石印社石印本为底本重加校勘。
展开
内容介绍
    《伤寒针方浅解》刊于1941年。系承淡安据《伤寒论》六经病篇原文,以浅显之词参以西医理论注释。凡错简疑难处,则按前人之说加以校正,并补入有关病症、脉象、舌苔与针刺方法。注文较多参以日人之说,书未有日人以伤寒方治病之验案。现有1941年德阳正兴石印社石印本。
展开
精彩书摘
    伤寒针方浅解
    承淡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
    第一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本条为太阳病脉与证之总提纲。
    解曰 外感病初起,病在人身最外一层,日病在太阳,其为病状之证象,脉搏见浮,本身之自觉;见头项强痛、身发热而恶风寒,故日“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条文中虽无发热之提出,但从脉浮上之观察,必有发热之症状。
    “太阳”二字,非指《内经》上手足太阳经之太阳,清季以前注伤寒者近百家,每谓太阳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经,实为大误。要知仲景《伤寒论》所言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者,乃以病态及病灶之所在,属寒属热、属虚属实者而分之,为便于审证治疗上之便利,立一系统耳。
    凡病之称谓阳证者,皆属热,皆属实;病之称为阴证者,皆属寒,皆属虚。即西医称病之属于进行性者为阳,属于退行性者属阴;生理机能亢盛者为阳,生理机能退减者为阴是也。《伤寒论》一书,称太阳、少阳、阳明证者,大都为热证、实证,即机能亢进之症;称为太阴、少阴、厥阴者,大都为寒证、虚证,即机能减退之症。其以太少阳明、厥阴言者,则指病态与病灶所在而分之矣。
    病灶在肌肤表层,神经机能兴奋,鼓舞血液向外或向上奔集,作抵抗病邪运动。其病态为发热、恶风寒、头痛、项强、体痛等者,日太阳病。
    病灶在脏器之外,身躯体腔之内,即胸胁、肋、膜、腹之部,兼及淋巴管、三焦、油膜等组织之部,中医称谓半表半里之间,其时生理机能尚能与之作抗拒运动,但已不如病在肌肤时之强盛。其病态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而呕等者,日少阳病。
    病灶在肠胃,生理机能亦亢盛,其病态为烦热、谵语、不大便等者,日阳明病。
    病灶亦在肠胃,而该部机能已无法抵抗,其病态为腹满而吐、自利腹痛等者,日太阴。
    病灶亦在肌肤外层,而神经已衰弱,不能鼓舞各组织之机能起而抵抗,其病态为四肢寒、体温低、恶寒欲寐等者,日少阴病。
    病毒弥漫于肠胃胸腔、躯体上下内外,随病者之抵抗力如何而异其病灶之所在,神经机能鼓舞各组织之抗拒力量,已左支右绌,濒于险境,如能战胜病毒则生,不能战胜病毒则死,为疾病之生死重要关头。其病态为寒热错杂,或上热下寒,或外热内寒,或吐或利,或消渴、气逆等等,是日厥阴病。
    明了伤寒所称六经之意义,再进而研究各条文之真义,则不致迷惘于清代以前各家注释之中矣。
    脉浮,主病在表。太阳病,病在肌肤,故其脉必浮。太阳病之脉,何以见浮?以人身原有一种自然抵抗力,中医简称之日“正气”,新医名之日“神经细胞之活力”。病毒初从肌肤表层侵入,此项正气(即抵抗力,以后统称日“正气”)即鼓舞血液奔散于皮肤浅层动脉,以为抗拒,浅层动脉之血液充盈,故桡骨动脉之脉管乃见浮象。
    ……
展开
目录
序言
本书编述大意
伤寒针方浅解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篇
辨阳明病脉证篇并治法
辨少阳病脉证篇并治法
辨太阴病脉证篇并治法
辨少阴病脉证篇并治法
辨厥阴病脉证篇并治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