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针方浅解
承淡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
第一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本条为太阳病脉与证之总提纲。
解曰 外感病初起,病在人身最外一层,日病在太阳,其为病状之证象,脉搏见浮,本身之自觉;见头项强痛、身发热而恶风寒,故日“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条文中虽无发热之提出,但从脉浮上之观察,必有发热之症状。
“太阳”二字,非指《内经》上手足太阳经之太阳,清季以前注伤寒者近百家,每谓太阳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经,实为大误。要知仲景《伤寒论》所言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者,乃以病态及病灶之所在,属寒属热、属虚属实者而分之,为便于审证治疗上之便利,立一系统耳。
凡病之称谓阳证者,皆属热,皆属实;病之称为阴证者,皆属寒,皆属虚。即西医称病之属于进行性者为阳,属于退行性者属阴;生理机能亢盛者为阳,生理机能退减者为阴是也。《伤寒论》一书,称太阳、少阳、阳明证者,大都为热证、实证,即机能亢进之症;称为太阴、少阴、厥阴者,大都为寒证、虚证,即机能减退之症。其以太少阳明、厥阴言者,则指病态与病灶所在而分之矣。
病灶在肌肤表层,神经机能兴奋,鼓舞血液向外或向上奔集,作抵抗病邪运动。其病态为发热、恶风寒、头痛、项强、体痛等者,日太阳病。
病灶在脏器之外,身躯体腔之内,即胸胁、肋、膜、腹之部,兼及淋巴管、三焦、油膜等组织之部,中医称谓半表半里之间,其时生理机能尚能与之作抗拒运动,但已不如病在肌肤时之强盛。其病态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而呕等者,日少阳病。
病灶在肠胃,生理机能亦亢盛,其病态为烦热、谵语、不大便等者,日阳明病。
病灶亦在肠胃,而该部机能已无法抵抗,其病态为腹满而吐、自利腹痛等者,日太阴。
病灶亦在肌肤外层,而神经已衰弱,不能鼓舞各组织之机能起而抵抗,其病态为四肢寒、体温低、恶寒欲寐等者,日少阴病。
病毒弥漫于肠胃胸腔、躯体上下内外,随病者之抵抗力如何而异其病灶之所在,神经机能鼓舞各组织之抗拒力量,已左支右绌,濒于险境,如能战胜病毒则生,不能战胜病毒则死,为疾病之生死重要关头。其病态为寒热错杂,或上热下寒,或外热内寒,或吐或利,或消渴、气逆等等,是日厥阴病。
明了伤寒所称六经之意义,再进而研究各条文之真义,则不致迷惘于清代以前各家注释之中矣。
脉浮,主病在表。太阳病,病在肌肤,故其脉必浮。太阳病之脉,何以见浮?以人身原有一种自然抵抗力,中医简称之日“正气”,新医名之日“神经细胞之活力”。病毒初从肌肤表层侵入,此项正气(即抵抗力,以后统称日“正气”)即鼓舞血液奔散于皮肤浅层动脉,以为抗拒,浅层动脉之血液充盈,故桡骨动脉之脉管乃见浮象。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