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证:《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本条讲述了少阳病的证治,文字大部分描述了少阳病的症状,这正体现了张仲景的整体性辨证思维。少阳经包括手、足少阳二经,而手、足少阳经又分别由肝胆、三焦等通过经络相互联系起来而形成一个整体,故每一经病变时,构成该经的脏腑器官因为相互联系都会受到影响,只是受累程度不同。邪入少阳半表半里,枢机不利,正邪纷争,正胜则热,邪胜则寒,故寒热交替出现。因足少阳之脉,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故见胸胁苦满,胆火内郁,进而影响脾胃,故神情默默,不欲饮食。胆火内郁则心烦,胃失和降则喜呕。以上病症均由于少阳之为病而引发,故治疗应以和解少阳为基础,再根据病情随证加减。<br> 综上所述,整体性原则是准确辨证治疗的基础。在临床上,遇到的疾病无论是单一还是复杂,都必须以整体性原则为指导,它将为我们提供一条进行辨证的系统“线索”。3.疾病预测的整体观《伤寒论》第198条:“阳明病,但头痛,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本条讲阳明病中风邪热上扰证,张仲景在此本着整体性原则,根据咳与不咳来预测有无咽痛。邪热犯肺致咳,咽喉为呼吸之门户,与肺胃互应,肺受热扰,必影响及咽至其痛,若不咳则说明肺胃未受邪,那么咽喉也不会受邪,故不痛。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