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华吃法:中国人的饮食智慧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9069228
  • 作      者:
    戴豪良著
  • 出 版 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戴豪良,浙江鄞县人。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室、中医学教研室主任,教授。临床方面,对于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肠炎、溃疡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红斑狼疮、复发性口腔溃疡、干燥综合征、周期性发热等)及不育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有较好的疗效。擅长于“望舌诊病”,舌诊的研究曾多次获卫生部、上海市科技成果奖。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百余篇论文,专著《融汇中西医诊治精华的理论与实践》,提出模糊医学概念并创建了中西医结合理论的新框架,得到钱学森教授等国内外学者的肯定和好评。《望舌诊疗图解》、《饮食宜忌》等科普书实用且有效,受到广大读者欢迎。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华文化瑰宝之一的中华“吃法”,集中国传统食养、食疗经验与现代营养学研究成果为一体,为大众健康、疾病防治作出了贡献。《中华吃法:中国人的饮食智慧》从如何掌握中华“吃法”的基本要素开始,系统介绍几千年来人们在生活、医疗保健等实践中积累起来的饮食策略和饮食方法,为全民健康养生、疾病康复提供“言之有理、执行有方、行之有效”的健康饮食方案。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切实可行,是一本适合于各种文化背景、文化层次人士阅读的家庭读物,也可供医务人员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对于人生来说,饮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活动。它不但能饱腹延命,还可让人大快朵颐、享受美食文化之乐趣。但在吃的过程中逐渐发现:饮食调理得当,可以养人;贪食、过食、误食就会害人。不但健康人如此,在疾病过程中,选择合适的饮食有助于疾病的恢复;饮食不当,将不利于甚至会影响疾病的康复。在几千年的生活和医疗保健实践中,中华儿女总结出来有关“吃”的认识及经验极其丰富,它不但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还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发挥着作用。这些在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总结并发展而来对“吃”的认识和经验(其中不乏许多妙诀),可以“吃法”这一概念加以概括,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值得继承和进一步发扬。中华“吃法”与中华“气功”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比较强调的是“练”,而前者更注重于“用”,并且要用出效果来。<br>    为了深入了解中华“吃法”,很有必要知道一些它的发展简史。另外,我们还要先对“食养”、“食疗”、“药膳”等一些基本概念作一个简单介绍,因为它们都是先人在研究“吃”的过程中所创立的概念。<br>    “食养”就是饮食养身之意。饮食的主要目的是补充营养,但吃要适度。吃得不够或不全面就会造成营养不良,这固然不好,会对身体有害。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概述<br>一、中华“吃法”的发展简史<br>二、中华“食疗”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学说<br><br>第二章 中华“吃法”的认知要素<br>一、认知方式的特点<br>二、食物的“食性”和功能<br>三、相关的名词和概念<br>四、选择食物应“因人、因病而异”<br>五、饮食策略<br>六、饮食战术<br>七、饮食宜忌<br><br>第三章 食物的“食性”和功能<br>一、谷物类<br>二、豆薯类<br>三、蔬菜类<br>四、果品类<br>五、畜、禽、鱼、海鲜类<br>六、蛋、乳、糖、油脂类<br>七、饮料<br>八、其他<br><br>第四章 正常人的饮食方略<br>一、正常人不同体质的饮食方略<br>二、婴儿<br>三、儿童<br>四、青少年<br>五、中年人<br>六、老年人<br>七、妇女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br><br>第五章 不同症候的饮食方略<br>一、发热<br>二、咳嗽<br>三、哮喘<br>四、胃痛<br>五、便秘<br>六、腹泻<br>七、呕吐<br>八、黄疸<br>九、水肿<br>十、多汗<br>十一、失眠<br>十二、眩晕<br>十三、贫血<br>十四、出血<br><br>第六章 各类疾病的饮食方略<br>第一节 心血管疾病<br>一、原发性高血压<br>二、动脉硬化、冠心病<br>三、心肌炎<br>四、心律失常<br>五、心力衰竭<br>第二节 消化系统疾病<br>一、慢性胃炎<br>二、消化性溃疡<br>三、病毒性肝炎<br>四、肝硬化<br>五、胰腺炎<br>六、胆囊炎、胆结石<br>第三节 呼吸系统疾病<br>一、感冒<br>二、慢性支气管炎<br>三、支气管哮喘<br>第四节 血液系统疾病<br>一、缺铁性贫血<br>二、再生障碍性贫血<br>三、白细胞减少症<br>四、血小板减少性紫癜<br>第五节 神经系统疾病<br>一、脑中风<br>二、神经衰弱<br>三、老年性痴呆<br>第六节 内分泌系统、代谢性疾病<br>一、糖尿病<br>二、单纯性肥胖<br>三、高脂血症<br>四、低血糖症<br>五、痛风<br>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br>七、甲状腺功能减退症<br>第七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br>一、类风湿关节炎<br>二、系统性红斑狼疮<br>第八节 泌尿系统疾病<br>一、急性肾炎<br>二、慢性肾炎及肾功能不全<br>三、肾结石<br>第九节 外科疾病<br>一、疔、疖、痈、丹毒<br>二、骨折<br>三、痔疮<br>第十节 妇科疾病<br>一、痛经<br>二、白带异常<br>三、功能性子宫出血<br>四、缺乳<br>五、更年期综合征<br>第十一节 儿科疾病<br>一、小儿厌食<br>二、婴儿腹泻<br>三、小儿多汗<br>第十二节 皮肤科疾病<br>一、湿疹<br>二、痤疮<br>三、荨麻疹<br>第十三节 五官科疾病<br>一、急性结膜炎<br>二、慢性咽喉炎<br>三、复发性口腔溃疡<br>第四节 肿瘤<br>主要参考文献<br>附录<br>附录1食物的一般营养成分表<br>附录2食物按食性的分类一览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