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地球的生态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40294767
  • 作      者:
    (德)Jurgen Schultz著
  • 出 版 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地球的生态带(第4版)(全新重编版)》从自然和农业角度出发,依据区域生态系统的研究方法与成果,全面论述地球的生态带。全书分为总论和分论两部分,总论着重介绍与生态带有关的地理一生态学概念及划带的主要自然特征要素,并提供了依据利用潜力所做的全球划分的重要信息;分论进述了被划分的9个生态带,详细阐释了各带的分布、气候、地貌和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界及土地利用。
展开
作者简介
    舒尔茨博士,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地理研究所)教授,他的教学和研究领域是自然地理学,尤其着重地理生态学。
展开
内容介绍
    《地球的生态带(第4版)(全新重编版)》作者通过新构思、采用新途径,从自然的和农业的角度对地球生态带的划分做了全面介绍。全书包括总论和分论两大部分。总论中首先介绍一些重要的地理-生态学概念和生态系统研究方法,也即对地球区域的划分、生态带的内容含义及全球主要特征进行系统的概述;气候方面列专题讲解气候变化及其对地球生态带划分的影响;土壤方面依据土壤分类分级的最适状况进行阐述和比较,还提供了依据利用潜力所做的全球划分的重要信息。在分论部分,全球陆地被划分为9个不同的生态带,各带的内容要点包括分布、气候、地貌和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界、土地利用等;对相互邻近的生态带做重点突出的对比分析。<br>    本书既有宏观的对全球及区域地理-生态规律的阐述,也有大量微观的物理化学的和生理的数据资料作为分带的基础依据。全书内容丰富、新颖,附有149幅形象直观的图(附图及框式图)。
展开
目录
中文版前言<br>第三版前言<br>第四版前言<br>缩写与符号<br>总论 生态带内容探讨及全球主要特征概述<br>参考文献<br>1 生态带的分布和面积比例<br>第1章参考文献<br>2 气候<br>2.1 光照<br>2.2 温湿度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与植被期<br>2.1和2.2参考文献<br>2.3 气候变化<br>2.3.1 引言<br>2.3.2 气候变暖<br>2.3.3 气候变暖的原因<br>2.3.4 气候变暖的后果<br>2.3.5 结论<br>2.3参考文献<br>3 地貌与水文<br>3.l地貌动力学<br>3.2 水文状况与水平衡<br>第3章参考文献<br>4 土壤<br>4.1 土壤肥力<br>4.2 土壤水分收支<br>4.3 土壤分类单元和土壤带<br>第4章参考文献<br>5 植被和动物界<br>5.1 植被的结构特征<br>5.2 生态系统和生态带模型<br>5.3 生态系统中有机物质的贮存<br>5.4 初级生产<br>5.4.1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br>5.4.2 植物群落的初级生产量<br>5.4.3 地球上植被覆盖层的生产效率<br>5.5 动物取食与次级生产<br>5.6 群落废弃物及其分解<br>5.7 矿物质周转<br>第5章参考文献<br>6 土地利用<br>第6章参考文献<br>分论 9个生态带特征<br>7 极地/亚极地带<br>7.1 分布与亚带划分<br>7.2 气候<br>7.2.1 气温、昼长、降水<br>7.2.2 土壤中及近地空气层温度的变化<br>7.2.3 夏季的辐射平衡和热量平衡<br>7.3 冰缘区范围内的地貌和水文<br>7.4 土壤<br>7.5 苔原和极地荒漠的植被和动物界<br>7.5.1 植被的划分<br>7.5.2 植物量与初级生产量<br>7.5.3 动物界和动物取食<br>7.5.4 分解与矿物质周转<br>7.5.5 一个苔原生态系统模型<br>7.6 土地利用<br>苔原概要一览图<br>第7章参考文献<br>8 北方带<br>8.1 分布<br>8.2 气候<br>8.3 地貌和水文<br>8.4 土壤<br>8.5 植被和动物界<br>8.5.1 北方针叶林<br>8.5.2 泥炭沼泽<br>8.5.3 森林苔原、极地森林界限和树线<br>8.5.4 植物量与初级生产量<br>8.5.5 分解、土壤有机物质和矿物质贮存<br>8.5.6 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br>8.6 土地利用<br>北方带概要一览图<br>第8章参考文献<br>9 湿润中纬带<br>9.1 分布<br>9.2 气候<br>9.3 地貌和水文<br>9.4 土壤<br>9.5 植被和动物界<br>9.5.1 季节性夏绿林<br>9.5.2 森林的水平衡<br>9.5.3 植物量与初级生产量、增长和衰减<br>9.5.4 矿物质的收支——与北方针叶林的比较<br>9.5.5 一个夏绿阔叶林的生态系统模型<br>9.6 土地利用<br>湿润中纬带概要一览图<br>第9章参考文献<br>10 干旱中纬带<br>10.1 分布与亚带划分,干旱地区的一般特征<br>10.2 气候<br>10.3 地貌和水文<br>10.4 草原的土壤<br>10.4.1 地带性土壤<br>10.4.2 盐化土壤<br>10.5 草原的植被和动物界<br>10.5.1 草原类型<br>10.5.2 生活型:对冬寒和夏旱的适应<br>10.5.3 动物界和动物取食<br>10.5.4 植物量、初级生产量和分解<br>10.5.5 矿物质贮存与周转<br>10.6 土地利用<br>10.6.1 大企业型谷物经济<br>10.6.2 广泛稳定的牧场经济和草地的管理<br>草原地带概要一览图<br>第10章参考文献<br>11 冬季湿润亚热带<br>11.1 分布与区域划分<br>11.2 气候<br>11.3 地貌和水文<br>11.4 土壤<br>11.5 植被和动物界<br>11.5.1 种类多样性、硬叶林与硬叶灌木林群系<br>11.5.2 生活型及对夏旱的适应<br>11.5.3 动物界<br>11.5.4 火<br>11.5.5 植物量与初级生产量<br>11.6 土地利用<br>冬季湿润亚热带概要一览图<br>第11章参考文献<br>12 终年湿润亚热带<br>12.1 分布<br>12.2 气候<br>12.3 地貌和水文<br>12.4 土壤<br>12.5 植被<br>12.5.1 结构特征<br>12.5.2 美国东南部一处半常绿栎林群落的贮存与周转<br>12.6 土地利用<br>终年湿润亚热带概要一览图<br>第12章参考文献<br>13 热带/亚热带干旱带<br>13.1 分布与亚带划分<br>13.2 气候<br>13.3 地貌和水文<br>13.3.1 风化作用、硬壳和风化壳<br>13.3.2 风沙的进程<br>13.3.3 河流做功与冲刷<br>13.4 土壤<br>13.5 植被和动物界<br>13.5.1 植被与土壤水平衡<br>13.5.2 生活型:对干旱和盐胁迫的适应<br>13.5.3 荒漠动物界<br>13.5.4 植物量和初级生产量<br>13.6 土地利用<br>13.6.1 粗放的放牧经济<br>13.6.2 绿洲一灌溉经济<br>热带/亚热带干旱带半干旱边缘地区的多刺稀树草原(萨赫勒)和亚热带多刺草原概要一览图<br>中纬带和热带/亚热带纬度地带的荒漠和半荒漠概要一览图<br>第13章参考文献<br>14夏季湿润热带<br>14.1 分布与亚带划分<br>14.2 气候<br>14.3 地貌和水文<br>14.3.1 剥蚀平原和岛状山<br>14.3.2 流水水体<br>14.4 土壤<br>14.4.1 夏季湿润热带与终年湿润热带、亚热带土壤——概述<br>14.4.2 夏季湿润热带最重要的土壤类型<br>14.5 植被和动物界<br>14.5.1 生理、生态特征及季节性<br>14.5.2 动物界<br>14.5.3 稀树草原(萨旺纳)火灾<br>14.5.4 植物量与初级生产量<br>14.5.5 动物量与动物取食<br>14.5.6 枯枝落叶分解<br>14.5.7 矿物质贮存与周转<br>14.6 土地利用<br>夏季湿润热带概要一览图<br>第14章参考文献<br>15 终年湿润热带<br>15.1 分布<br>15.2 气候<br>15.3 地貌和水文<br>15.3.1 风化作用和溶解剥蚀<br>15.3.2 河流切割和坡面剥蚀<br>15.4 土壤<br>15.5 植被和动物界<br>15.5.1 热带雨林的结构特征<br>15.5.2 植被动态<br>15.5.3 动物界<br>15.5.4 植物量和初级生产量<br>15.5.5 动物取食<br>15.5.6 凋落物和枯枝落叶层,分解与腐殖质<br>15.5.7 矿物质的贮存与周转<br>15.5.8 雨林生态系统<br>15.6 土地利用<br>终年湿润热带概要一览图<br>第15章参考文献<br>附录A 地球生态带的划分<br>附录B 地球的土壤带<br>附录C 地球的农业区<br>内容索引<br>译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