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 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
第1章 地震地质模型基本分类
地震勘探的区域主要是沉积岩地区,相对火成岩、变质岩而言,沉积岩具有沉积稳定、横向变化缓慢、成层性好的特点。但经多次地壳运动,地层出现各种各样的褶皱、断裂、剥蚀、风化等地质现象,从而导致相对简单的地质结构有时会变得异常复杂。为使问题可解,有必要从实际地质介质的性质、结构、成分、形状等特征出发,在不同假设条件下,对地质结构分类,建立不同的地震地质模型,使问题得以简化。
1.1 理想弹性介质、黏弹性介质和塑性介质
理想弹性介质。当介质受外力后立即发生形变,而外力消失后立即完全恢复为原来状态的介质称为理想弹性介质,也称为完全弹性介质,或完全弹性体。波在完全弹性介质中传播时无能量损耗,有能量损耗则为非理想弹性介质。
黏弹性介质。当地震波在非理想弹性介质中传播时,要发生能量转换,如动能转换成热能,这时地震波的能量要损耗,这种现象称为介质对弹性波的吸收作用。其原因主要是介质颗粒间的内摩擦力,这种内摩擦力也称为黏滞力,因此称这种非理想弹性介质为黏弹性介质。黏弹性介质受外力后不是立即发生形变,而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形变,外力消失后也不是立即恢复原状,而是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原状。在自然界中这种介质大量存在。
塑性介质。介质受外力后发生形变,而外力消失后不能完全恢复原状,这种现象称为塑性形变,能发生塑性形变的介质称为塑性介质。
图1.1-1 各带距震源距离示意图
自然界大部分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既可显示为弹性,也可显示为塑性,这与物体所处的状态(如温度、压力)有关,更重要的条件是作用力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作用力小且延续时间短,大部分固体可近似看成理想弹性体;作用力大且延续时间长,则多数固体显示出塑性,甚至破碎。
在地震勘探中,震源附近易形成破碎带,因为震源(外力)的作用较大。向外逐渐扩展变成塑性带。远离震源处,介质受力作用变得很小(位移小于1mm),且作用时间短(小于100ms)。因此,在地震波传播的范围内,绝大多数岩石可近似看成理想弹性体,如图1.1-1所示。
1.2 各向同性介质和各向异性介质
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无关的介质称为各向同性介质,反之则称为各向异性介质。岩石弹性性质的方向性取决于组成岩石的矿物质点的空间方向性及矿物质点的排列结构和岩石成分,矿物质点的空间方向性又由矿物晶体的结构决定。但由于矿物晶体的粒度远远小于地震波波长,因此晶体引起的各向异性可被忽略,而引起介质各向异性的主要因素是矿物质点的排列结构。
1.3 均匀介质、层状介质和连续介质
介质的均匀性和非均匀性取决于弹性性质随空间的分布,特别是表现在由弹性性质决定的波传播速度的空间分布上。
均匀介质。其是指波在空间每个点上传播速度相同的介质,亦即速度不随空间坐标的变化而变化的介质。反之,若速度随空间坐标的变化而变化的介质是非均匀介质。注意,均匀性和各向同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均匀性是属于整体的属性,而各向同性是属于局部的属性。均匀介质不一定是各向同性介质,而各向同性介质一般是均匀的(如均匀的木材,在顺木纹和垂直木纹方向上其性质是不同的)。
层状介质。当非均匀介质中介质的性质表现出成层性,在层内是均匀的,则称这种介质为层状介质。层状介质模型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因为沉积岩地区岩石一般都具有很好的成层性。
连续介质。当层状介质中的层厚度无限减小,层数无限增加,这时速度随深度连续变化的介质称为连续介质。如果地下存在数套岩性不同的地层,而每一套地层又为连续介质,则称这种介质为层状连续介质。
1.4 单相介质和双相介质
单相介质。仅考虑单一性质岩相的介质称为单相介质。
双相介质。实际上许多岩石往往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构成岩石的骨架,称为基质;另一部分是由各种流体(或气体)充填的孔隙。由岩石骨架和孔隙中的充填物两种相态构成的岩石称为双相介质。
第2章 均匀、各向同性、理想弹性介质中的三维波动方程
在不同的介质模型中,地震波传播有不同的规律,各种不同的传播规律需用不同的传播方程描述。一般介质模型越复杂,其描述地震波传播的方程就越复杂。通常研究地震波的传播问题是由简单介质模型到复杂介质模型,均匀、各向同性、理想弹性介质是一种*简单的介质模型。
2.1 弹性波传播方程
2.1.1 应力、应变与运动微分方程
1.应力
当遇到外力作用时,物体内部产生的反抗形变的力,称为内力。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内力称为应力。如图2.1-1所示,对于作用面而言,该面受到的应力可分解为沿法线方向的应力分量和沿切向的应力分量,而沿切向的应力分量又可分解为沿x和y方向的两个*立分量。
图2.1-1 作用在上的应力和它在三个方向上的分量
(a)应力的方向与的法线方向是不一致的;(b)将分解到(相当于坐标)方向得到法向应力和剪切应力;(c)剪切应力又可分解为和方向的应力分量和过任意一点O将存在无穷多个平面,每一个平面上都存在3个应力分量,无穷多个平面则会有无穷多个应力分量。但是,可以证明,只有9个应力分量是*立的,其他的应力分量都可以通过这9个应力分量转换获得。
任意一个定点都可以用3个相互垂直的平面[图2.1-2(a)]来表示所有过该点的其余平面,这三个平面用a、b和c表示。过O点的垂直坐标系为O-xyz,则应力的9个*立应力分量如图2.1-2(b)所示。
图2.1-2 过点的9个*立的应力分量示意图
(1)正应力。垂直于a、b和c平面的应力分量,即在平面法线方向上的应力分量称为正应力,用、和表示。
(2)剪切应力。作用在a、b和c平面内的应力分量称为剪切应力。6个剪切应力分量用表示。当物体处于无转动的静平衡状态时,则有
(2.1-1)
即,则应力分量可减少为6个*立的分量。
称式(2.1-1)为剪切应力成对定理。在这种条件下,任意一点O完全可以用6个应力分量确定该点的应力。
2.应变
当弹性体受到应力作用后,体积和形状将产生变化,统称为应变。
(1)体积应变。物体只发生体积变化而无形状变化的应变,称为体积应变。它是正应力作用的结果。
(2)形状应变。物体只发生形状变化的应变称为形状应变。它是剪切应力作用的结果。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