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统筹法的发展及前沿问题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284389
  • 作      者:
    乞建勋[等]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您听说过关键工序的工期延长总工期反而缩短,关键工序的工期缩短总工期反而延长的奇异现象吗?<br>    您听说过非关键工序的工期缩短也可能使总工期延长吗?<br>    您听说过统筹法与行为心理学相结合的最新进展吗?<br>    您听说过统筹法由时间走向空间、由一维到二维的最新发展吗?<br>    您听说过网络计划图的“时间一长度二重性”吗?即既有时间网络的特性,又有长度网络的特性?<br>    您听说过工程项目中的总时差、节点时差、自由时差、安个时差等各类时差实际上都等价于网络计划图中的不同路长之差吗?特别是各类最长路线的路长之差?<br>    如果您对统筹法感必趣,小妨读一下这《统筹法的发展及前沿问题》,您一定会有很多惊喜!
展开
内容介绍
    统筹法自华罗庚教授创立以来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辉煌历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统筹法的发展及前沿问题》介绍了统筹法的产生和传播,从经典统筹法逻辑约束的拓广、不确定性的拓广、时间向空间的拓广、经典问题的拓广等几个全新的角度阐述了统筹法多年来的发展和成果,总结了统筹法发展中遇到的难点和前沿问题,提出了作者创新的解决办法和思路。<br>    《统筹法的发展及前沿问题》可供从事统筹法理论的科研人员参考阅读,也可作为相关领域博士生、研究生和项目管理人员的工具书。
展开
精彩书摘
    关键工序是整个项目的瓶颈,关键工序的工期延长会影响它的后继工序,在经典的CPM网络中,关键工序延长多少,则项目的总工期就会相应延长多少。然而,关键工序的工期缩小,并不一定使项目的总工期也缩小相同的时间,因为次关键路线会随着关键工序的缩短变为关键路线。<br>    1.7 经典统筹法中解决的主要问题和主要方法<br>    1.7.1 主要问题<br>    统筹法网络计划技术用于计划编制和优化调整。未经优化的网络计划只是根据各项工作既定施工方案及预估的工期正确反映逻辑关系的一个初始方案,它提供了最早时间安排和最迟时间安排两个极端的计划方案,以及在这两个极端之间进行计划调整的众多可能性。但是,究竟怎样调整才能使工作负荷和资源消耗满足资源限制的条件,并连续、均衡达到高效和低耗,如果改变预估的工序工期而使工期适当延长或缩短,是否可能使工程成本更低、效益更好,这就要由优化来解决。按优化的目标不同,可把网络计划优化分为工期优化、时间一费用优化和资源优化三类。<br>    (1)工期优化。就是当网络计划计算工期不能满足要求工期时,按一定原则选择工期可以缩短的关键工序压缩其工期,以达到缩短工程总工期,满足工期要求的目的。<br>    (2)时间一费用优化。就是逐次选取增加直接费用最少的工序来压缩其工期,使工期缩短的代价最小,同时,再考虑缩短工期所带来的间接费节约或工程提前投产收益,根据所费与所得相抵后的净效益来确定成本最低的最佳工期或指定工期的最低成本。
展开
目录
前言<br>第1章 经典统筹法的产生<br>1.1 网络计划技术的产生<br>1.2 华罗庚教授的《统筹方法平话》与国内统筹法的诞生与传播<br>1.3 统筹法的主要优点<br>1.4 经典统筹法的作图规则<br>1.4.1 单节点网络图<br>1.4.2 双节点网络图<br>1.5 统筹法中的时间参数<br>1.5.1 最早和最迟时间参数<br>1.5.2 时差参数<br>1.6 关键路线与关键工序<br>1.7 经典统筹法中解决的主要问题和主要方法<br>1.7.1 主要问题<br>1.7.2 主要方法<br>1.7.3 解法的局限性<br><br>第2章 经典统筹法中机动时间特性研究的新进展<br>2.1 机动时间研究的重要性<br>2.1.1 网络计划优化基础理论的研究现状<br>2.1.2 统筹优化方法落后的原因分析<br>2.1.3 统筹法优化基础理论研究的新思路——机动时间特性研究<br>2.2 机动时间的路长特性<br>2.2.1 自由时差与路长的关联规律<br>2.2.2 安全时差与路长的关联规律<br>2.2.3 总时差与路长的关联规律<br>2.2.4 节点时差与路长的关联规律<br>2.3 机动时间的时序性<br>2.3.1 工序前移,各时差发生的顺序<br>2.3.2 工序后移,各时差发生的顺序<br>2.3.3 工序丁期延长,各时差发生的顺序<br>2.3.4 工序使用机动时间方式的综合分析及各时差的发生顺序<br>2.4 机动时间的干扰特性<br>2.4.1 经典干扰时差概念的局限性分析与改进<br>2.4.2 机动时间干扰特性新概念<br>2.4.3 干扰时差的特性及定理<br>2.5 机动时间的稳定性<br>2.5.1 机动时间的稳定性<br>2.5.2 工序的稳定性的特点<br>2.5.3 项目稳定性分析的定义<br>2.5.4 项目稳定性分析的意义<br>2.5.5 算例分析<br>2.6 机动时间的拓广<br>2.6.1 机动时间使用方式及其分类<br>2.6.2 机动时间的拓广<br>2.7 机动时间特性理论的应用前景<br><br>第3章 经典统筹法中逻辑约束的拓广——GPRS网络的产生与特点<br>3.1 经典统筹法中最大最小时间约束的引入<br>3.1.1 最小时间约束<br>3.1.2 最大时间约束<br>3.1.3 最大最小时间约束<br>3.1.4 GPRS网络——适用范围更广的统筹法<br>3.2 最小时间约束和最大时间约束的表示方法<br>3.2.1 最小时间约束表示法<br>3.2.2 最大时间约束表示法<br>3.2.3 最小最大时间约束表示法<br>3.3 最小时间约束与最大时间约束表示方法在统筹网络(CPM)的时间参数计算中出现的新问题<br>3.4 国际通用的GPRS的双线表示法<br>3.4.1 双线表示法具体规定<br>3.4.2 GPRS网络的双线表示法优缺点<br>3.5 GPRS网络的单线表示法<br>3.5.1 指导思想<br>3.5.2 具体做法<br>3.6 GPRS中出现的令人不可思议的奇异现象<br>3.6.1 奇异的关键工序<br>3.6.2 网络的可行性分析——工序的弹性<br>3.7 反(逆)关键工序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与变化范围<br>3.7.1 反关键工序成立的充分条件<br>3.7.2 反关键工序成立的必要条件<br>3.7.3 反关键工序工期变动的范围<br>3.7.4 举例分析<br>3.8 中性关键工序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br>3.9 最近发现的新的奇异现象<br>3.9.1 正反双重关键工序的奇异特性<br>3.9.2 非关键工序的奇异特性<br>3.10 GPRS网络中机动时间特性的研究<br>3.10.1 约束工序机动时间的特点<br>3.10.2 GPRS中机动时间的路长特性<br>3.11 GPRS网络中工序的弹性度问题<br><br>第4章 统筹法从确定性向不确定性发展的几个方向<br>4.1 统筹法中的不确定性原因及其表现<br>4.1.1 行为心理学方面的因素<br>4.1.2 项目自身客观造成<br>4.1.3 统筹法对不确定性的刻画和解决<br>4.2 随机不确定性与PERT<br>4.3 模糊不确定性与模糊网络计划<br>4.4 行为心理学与统筹法的结合——关键链理论<br>4.4.1 关键链理论的产生与发展<br>4.4.2 关键链与项目调度<br>4.4.3 关键链缓冲区估计<br>4.4.4 统筹法与关键链理论的结合<br><br>第5章 统筹法从时间走向空间的发展<br>5.1 重复性建设项目的统筹计划技术<br>5.1.1 重复性建设项目的特点<br>5.1.2 CPM技术应用于重复性建设项目的主要不足<br>5.1.3 重复性建设项目主要的计划技术<br>5.2 LOB技术<br>5.2.1 LOB技术的产生和发展<br>5.2.2 LOB技术的基本内容<br>5.2.3 LOB技术的不足<br>5.3 LSM技术<br>5.3.1 LSM技术的产生和发展<br>5.3.2 LSM技术的基本内容<br><br>第6章 统筹法中排序优化理论的发展<br>6.1 工序顺序优化的历史与现状<br>6.2 利用机动时间特性的排序理论的发展——n元序链的优化理论<br>6.2.1 指导思想<br>6.2.2 基本概念<br>6.2.3 72元序链中总工期被推迟的规律<br>6.2.4 工序顺序调整,总工期推迟量的变化规律<br>6.3 应用<br>6.3.1 两个平行工序调整为顺序工序的优化问题<br>6.3.2 带松弛量与指定工序的两个平行工序的顺序优化<br>6.3.3 带松弛量但无指定工序的两个平行工序的顺序优化<br>6.3.4 把四个平行工序调整为两对顺序工序的优化决策<br>6.3.5 从N个平行工序中选取四个平行工序组成两对顺序工序的优化决策<br>6.3.6 六个平行工序调整为三对顺序工序的优化决策<br>6.3.7 带指定元素的三元行偶优化决策<br>6.3.8 八个平行工序调整为四对顺序工序的优化决策<br>6.3.9 从N个平行工序中选取六个或八个平行工序组成三对或四对顺序工序<br>对的优化决策<br><br>第7章 统筹法中时间一费用权衡方法的发展<br>7.1 研究背景及意义<br>7.2 时间一费用权衡问题描述<br>7.3 用统筹法工具解决时间一费用权衡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步骤<br>7.4 直接法的优缺点<br>7.5 最低成本关键工序组的求法<br>7.6 用统筹法解决时间一费用权衡问题的新进展<br>7.6.1 等效化简问题的计算对象<br>7.6.2 确定每步压缩的最大有效压缩量<br>7.6.3 工序压缩量的修正<br>7.6.4 改进后直接法的具体流程<br><br>第8章 经典统筹法中资源均衡问题的新方法<br>8.1 资源均衡优化模型简介<br>8.1.1 关于目标函数的研究<br>8.1.2 关于资源权重的研究<br>8.1.3 关于求解方法的研究<br>8.1.4 基于约束条件变化的研究<br>8.2 基于无量纲目标函数的均衡模型<br>8.2.1 资源熵的引入与分析<br>8.2.2 资源熵的引入<br>8.2.3 资源熵的比较分析<br>8.2.4 基于资源熵的多资源均衡模型<br>8.3 采用粒子群算法解决资源均衡问题<br>8.3.1 改进的粒子群算法<br>8.3.2 多资源均衡改进粒子群算法<br>8.4 现有问题和展望<br><br>第9章 统筹法与统筹理论的发展<br>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