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冰雪世界的远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083825
  • 作      者:
    毛一雷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国家地理日记体探险纪实图文书。
  南极冰盖之巅的旷世奇迹——昆仑站
  世界上只有中国人到达过的地方
  人类有史以来艰险的一次南极科考行动
  协和知名外科医生绝世罕有的一段传奇经历
  他终日忙碌在手术台上挽救病人的生命,他比谁都更懂得生命的可贵。
  然而是什么力量,让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远征冰雪世界,
  参与了南极冰盖上一次无后援的国家行动,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关于国家荣誉、关于探险、关于生命、关于环境……
  比科幻更离奇、比小说更真实、比武侠更江湖、比悬疑更惊险……
  原味文字搭配珍贵图片
  走近魅力而严酷的冰雪世界、品读南极人不平凡的故事!

展开
作者简介

  毛一雷,宁波人,1964年3月出生。曾游学欧美,在澳洲接受住院医师培训,在欧洲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在美国哈佛大学完成博士后学业。目前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
    担任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队内陆队的随队医生,亲身经历了在南极之巅(Dome A)建立昆仑站的工作,并用录音笔详细记录下南极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展开
内容介绍

  《冰雪世界的远征》讲述了2009年1月27日,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队内陆队在南极冰盖*高点(DOME A)建立昆仑站。这是人类探索极端环境和自然征程上迈出的新一步,具有重要的科学和政治意义,内陆队28名队员经过重重艰险,胜利完成了这项光荣而艰巨的、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国家任务。内陆队随队医生毛一雷用录音笔,真实记录下了这段传奇经历……
  史上*艰巨的一次南极科考行动的全过程,甚至生活细节;
  队员们在各种不可预测的艰险面前的勇敢顽强,以及喜怒哀乐。

展开
精彩书摘
  第四部  走进茫茫冰盖,几乎有去无回的旅程
  12  进入生命禁区
  2008年12月18日,星期四
  今天无论如何,都是值得我一辈子纪念的日子,内陆队终于要向茫茫冰盖1200公里处进发了。不管这种自断后路、无救援的冰盖奔袭后果将是什么;不管Dome A建站是成是败;
  不管这一去是不是能有去有回……我们等待这一天已经太久了,只管前进!不想结果!
  今天和昨天没有界限,因为我们一直在出发地不停顿地干活儿。大部分宝钢队员在装完货物、捆扎紧雪橇后睡觉去了,剩下机械师和我等四五个人一直在坚持工作。风很大,气温很低,白色的“沙尘暴”笼罩住阳光。连接雪橇时需要一个人指挥雪地车,将雪橇拉到一个恰到好处的位置,才可能连上。我站在外面指挥,一个接一个地连,然后一个接一个地拉,连滚带爬,全身冻僵,疲惫至极。
  凌晨4点,所有雪橇被安置完毕;负责装履带的机械师也终于把那台PB240的履带重新装好了;那辆PB300雪地车也能顺利发动了。看来没有大的问题了,最后将所有雪地车依次停到连好的雪橇前,保证今天能够顺利出发。
  4点半,我回到我住的乘员舱内,里面一片混乱,所有的用品包括床垫、电热毯、床单、被子、枕头都乱七八糟地堆在舱内。我用最简单、最快速的方式将它们都堆到床上,把行李包放入固定架子中。收拾完后已经是早上5点多了,一头倒在床上,闭上眼睛感到全身直往下沉,似乎是在往无边无际的黑暗深渊里去,没法自我控制,我知道自己的体力已经耗竭殆尽。千万不能在这节骨眼上生病,千万不能倒下啊!心里闪过一丝死亡般的恐惧。
  我的队友们凌乱地倒在舱内,队长李院生、机械师崔鹏惠、魏福海和曹建西、测绘师张胜凯、厨师张宏忠,还有两名宝钢队员小马和姚旭,其中姚旭在我的床下打地铺。从人员上来看,这个舱应该是一个重要的、中枢性的舱。队长在其中,机械师是灵魂人物,厨师和医生也都在(吃饭和救命都有了保障)。但缺点是,有李院生队长在身边,任何时候你都没法偷懒,什么活你都跑不掉了。
  早上7点被李队长叫起,还有一些细节上的收尾工作要做,还要为欢送仪式做好准备工作。走出舱门,一迎到冷风,立刻感到彻骨的寒冷,从头冷到脚,忍不住全身哆嗦。我知道我不能再硬挺了,于是选择躲在一辆离工地稍远一点的PB240车驾驶室内,暂时逃避劳动。我必须让身体稍微恢复一下,不然真要出事,我可不希望“出师未捷身先死”。
  这时,一架直升机顶风冒雪从雪龙船飞到了出发地,任务是接上机械师曹建西飞回雪龙船,把新生活舱连接发电舱的那根电缆给找出来。我终于被发现了,于是被指派去收拾一些要带到路上的小件物品,还要给所有雪地车加满油。
  9点45分的时候,直升机再次陆续飞来了,中山站和雪龙船上的各级领导、各部门代表、各工种代表,都分次分批来到了出发地。但曹建西一直没被送回(事实是:一直到我们行进到30公里处时,小曹才被直升机送回,不但带回了新电缆,而且还给每人带来了一床厚一点的被子,出发时居然忘了带上这些厚被子)。
  天气好像好了一点。大家开始忙着布置欢送场面,插彩旗、拉横幅、分别拍照留念。10点50分,欢送仪式正式开始。内陆队员整齐地排成一队,面对领导和其他欢送人员。先由杨领队宣读国家海洋局发来的电报,祝我们这次内陆冰盖行动成功。然后李院生队长迈出一步,向领队庄严报告:内陆队一切准备就绪!杨领队大声宣布:可以出发。送行人员一一同我们握手、拥抱。大家都激动异常,杨领队想多说几句祝福的话,但一时语塞,只说了句:“你们凯旋之时,我一定在这里接你们!给我一个不少地回来!”
  11点整,内陆队正式出发了。11辆雪地车拉着25个雪橇(22个装满物资的雪橇,李队长临时又加了3个空雪橇,事后证明,那三个空雪橇还真是神来之笔,路上起到了意想不到的重要作用),浩浩荡荡排队而行,延绵数公里之长,记者们从直升机上航拍,非常壮观。
  第一辆领头车是李院生队长的PB300,接着是其他PB300和卡特车,最后是3辆PB240车。PB240是十多年前的德国旧型号,动力小、开不快,故跟在后面。但这种车型曾为先期内陆队的冰盖考察立下过汗马功劳,其中一辆上次还到达过Dome A。
  不管发生过什么、有没有抱怨、对这次行动是否抱有信心,出发时大家都很激动,齐心协力、同仇敌忾、视死如归、壮士一去兮……悲壮豪迈,种种滋味在心头!
  出发后,开始一段路还是比较顺利的。我开的车排在第八位,是一辆新的PB300雪地车,动力十足。这辆车有个明显的标记——车前面装了一个鲜黄色铲斗,之后大家将它爱称为“小黄斗”。我拉了3个雪橇:其中两个装的是建筑材料,是组装昆仑站房屋的预制构件;另一个装的是煤气、杂物等,相对较轻。由于气温不高,雪面硬度还可以,过软雪带应该是没有问题。
  每辆车都配备一个正驾驶和一个副驾驶,以正驾驶为主,副驾驶适当轮换开车。我的副驾驶是宝钢项目经理、本次内陆队的副队长李侍明,他对开这种雪地车不很熟悉,加上我又愿意开车,所以路上一直就是我一个人开车。
  刚到13公里的大坡处,一辆PB240的发动机就出了故障,不得不停下来维修。由于整个队伍走得比较顺,其他车辆一律不停,继续行进。到达30公里处时,车队暂停,接应直升机给我们送来的厚被子等。那辆发生故障的PB240还没有修好,徐霞兴站长从中山站赶去帮忙,但也没有结果。
  最终,这辆车只好被放弃在那里了。起步不久就先损将一员,不是什么好兆头。但好在PB240运力不大,只拉了一辆雪橇,车队很快将这个雪橇“消化”了。
  晚上8点20分,车队到达了离出发地68公里处,这是我们的第一个宿营地。
  停车后,大家先给车加油,然后吃晚饭。我请别人帮我加油,自己以最快的速度简单收拾一下,吃了两颗舒乐安定,灌下一大杯水,不吃晚饭就直接躺上了床,大概9点钟就睡了。以往的经验告诉我,此时睡觉比吃饭更重要,这是我恢复体能精力的最好方式。大家眼睁睁地看着一个精力特别旺盛的人居然乖乖地倒在床上了,可能是他们有点担心吧,在迷迷糊糊中,我感觉到有好几拨人过来看我。
  
  2008年12月19日,星期五
  一觉醒来,一看手表是10点钟。我有点迷糊,不知是晚上10点还是第二天早上10点?因为现在南极一天24小时天都是亮的。出舱发现,早餐已准备好了,这才确认是早上10点。这一觉我睡了十多个小时,体力恢复不少。早饭和午饭合并为一餐了,饱饱地吃了一大顿,有牛奶、鸡蛋糕、绿豆粥、炸土豆块等。
  队里计划今天修整一天,不赶路。一方面是让机械师打理车况,把车辆的细小问题都尽量找出来、处理掉,把潜在的问题先行解决;另一方面,整支队伍连续作战多日,需要进行修整,才能继续后面的战斗。我觉得这样非常合理。
  在68公里点上,停放着我们之前运过来的12个雪橇,明天起程时都要带上。今天下午调试车辆后,这些雪橇要重新分配给每辆车。
  这么重的负担,明天的起步将是一个真正的考验。希望在这个地段能够顺利行驶,不要让起步、陷车、挖车、再起步、再陷车的噩梦重演。下午挂车时队里没有主动叫我,可能是照顾我前几天太累的缘故吧。我在宿营地里帮助接接电线,找些杂活来干,显得悠闲。
  下午内陆队主要成员开了一个小会,主要是总结前面的情况,讨论下一步工作要点。李院生队长说,这次会议原本早就要开,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开,造成队员们思想上的一些迷惑和不稳定,操作过程中出现一些紊乱。晚饭后开了个全体大会,向大家通报了情况,介绍了在内陆的几大注意点,包括安全、行车、扎营、个人行为准则、食品、医药、生活等方面,并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从两次进冰盖送油到这次行程,我能明显看出,整个队伍中最关键,也最累的人是机械师。因为在冰盖严酷的环境中,车辆的完好就是我们生命的保障,途中车辆损坏或发电机断电,都会直接威胁到生命。每到一个地方停留或睡觉前,机械师必须要检查、维护、加油等,以确保车辆的正常状态。对于这么大的一支车队来说,工作非常艰巨。
  晚上开完会已经11点半了,机械师们又去忙碌整理车辆。而白天,机械师们也是主要驾驶人员。没有到过南极内陆冰盖的人绝想不到,保障内陆探险成功最关键的,是一支经验丰富、高效的机械师队伍!我们队里这几位南极实战经验丰富的机械师们,要被国外考察队聘用,估计可以得到天价聘用费。
  我们这次装载的物资,是目前人类历史上在南极冰盖规模最大、运输货物最重的一次,除了科研设备以外,还有昆仑站一期工程的所有钢架构,所有物资都要运上1200公里处的冰盖最高点,运输总载重达560吨左右;11辆雪地车的车队,也是迄今为止冰盖史上最为庞大的运输队,以前的大规模车队和载重量,都不到这回的一半。因此,指挥这支“庞大”内陆队伍,是没有前人经验可以参照的。
  同时,这次行动基本上是一个无后援行动。车队离开中山站350公里以外,直升机就不能到达了。冰盖里气候无常,多数时候大型飞机也难以进入。这支庞大的队伍将基本上同人类社会脱离,孤军深入生命禁区。
  送别时,杨领队的最后一句话,是让我们一个不少地活着回来。能否一个不少地活着回来,既要靠我们的努力,也要看我们的运气了。开弓没有回头箭,不再考虑能否回来的问题!国家行动,有时是可以不惜代价的。
展开
目录
第一部 向南、向南、再向南!驶向南极冰雪世界 2
南极梦开始的地方 4
穿越魔鬼西风带 12
挺进南极圈 20

第二部 备战中山站,内陆队就是冲锋队、敢死队 30
中山站,中国人冰雪世界里的根据地 32
大雪围困中山站 40
冰海沉车,机械师死里逃生 48
天公不作美,暴雪肆虐的盛夏 52
有幸加入冰盖“先遣队” 62

第三部 初探南极大冰盖,一生中最艰苦的四天三夜 70
陷车不断,令人绝望的软雪带 72
暴雪迷航,差点儿丢命 82
无穷尽的准备工作 91

第四部 走进茫茫冰盖,几乎有去无回的旅程 102
进入生命禁区 104
严重超载,硬着头皮上冰盖 116
狂奔在“吞人”的冰裂隙区 127
极昼里的新年联欢会 136
“魔鬼30公里”与“锅底”迷阵 146
南极冰盖最高点,冲顶! 158

第五部 昆仑站,南极冰盖上的奇迹 166
在南极冰原上“跑马圈地” 168
昆仑站在我们手中诞生 176
南极冰盖上的医德标准 188
世界尽头的两次新年钟声 196
营地里的悬案与神秘事件 208
望眼欲穿的等待 215

第六部 归途,与严寒和恶劣天气赛跑 222
归心似箭,冰盖狂奔 224
冰盖上的“谎言” 231
夏季将逝,恶劣天气袭来 241
凯旋!我们是历史的创造者 254

第七部 一波三折的“圆满句号” 266
家门口死里逃生 268
庆生、极光、裸泳,中山站的欢乐时光 275

后 记 南极,珍藏一生的记忆 286
附录1 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队内陆队队员名单 289
附录2 网友在内陆队员博客上的留言 290
附录3 南极洲平面示意图 291
附录4 中山站附近地形图 29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