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美人生杨善洲
杨善洲,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入党,曾任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退休。杨善洲一辈子坚守共产党人的信仰与使命,始终保持着昂扬奋斗的精神,几十年如一日带头艰苦创业,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共产党的哲学就是艰苦奋斗的哲学。杨善洲很少待在机关,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跑。他穿着朴素,下乡随身携带锄头,不时出现在田间地头,帮助农民干农活,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收稻就收稻,脸色黧黑,双手粗糙。碰上饭点,老百姓吃什么,他吃什么,吃完结账。群众觉得他没有“官架子”,亲切地称他为“草帽书记”。
他担任县、地领导时,常年住在10多平方米的小屋里,一张木桌、一张木板、一副草席;穿的总是一身发了白的中山装,夏天草鞋,冬天胶鞋。
1980年10月23日,胡耀邦来保山地委,却不见了地委书记杨善洲。原来,当时一切保密。省委只是让他待命,不要外出。当时正值小麦播种,杨善洲在办公室待不住,就去了板桥公社的田间,给农民做插秧示范,卷着裤腿一起干。总书记来了,地委工作人员赶紧去田里叫他,他才赶回来,到宿舍换了件他最好的中山装。他满身泥土的样子让胡耀邦亲眼看到了,亲切地对他说:“像你这样朴实的地委书记不多了!”
为解决群众温饱,他亲自试验并示范推广“三岔九垄”插秧法,至今还沿用这个方法。他还推动了“坡地改梯田”、改籼稻为粳稻等试验田。1978年至1981年保山的水稻单产在全省排第一,保山获得“滇西粮仓”的美誉。
艰苦奋斗,要不怕艰苦、敢于吃苦,更要顽强拼搏、敢于奋斗。杨善洲说:“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共产党员不要躲在机关里做盆景,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当雪松。”他担任地委书记近20年,“身”人群众埋头苦干不张扬,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在他的日历上几乎没有节假日,加班加点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再苦再累仍然有使不完的劲。
他担任地县领导干部30余载,清廉履职,淡泊名利,没用手中权力谋取一点儿私利,直到退休也没有能力盖像样的房子,蜗居陋室,豁达乐观。他经常掏钱帮助贫困群众,工作几十年积蓄不足万元。甘为清贫,一心为民,这是何等无私而崇高的情怀!
1988年退休的第三天,他不是颐养天年,享受含饴弄孙、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而是主动放弃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带着老伴和15名职工扎根大亮山,恪守“给家乡办一两件事”的诺言,自讨苦吃,历尽艰辛,义务植树造林。
他领着大家搭起来的40多间油毛毡棚,即是大家的栖身处。没有树苗和肥料,就自己到街上捡果核、拾畜粪。1992年,大亮山林场盖起第一间砖瓦房,他让给了新来的技术员。他在四面透风漏雨的油毛毡棚,一住就是9年,最后一个从油毛毡棚里搬出来,落下了风湿病和支气管炎。
“风吹石头跑”的恶劣环境,吹不灭杨善洲的决心:“栽下一棵树,山就会绿一小块,栽下几棵树,就会绿一片。我就不信这山绿不起来。”
有一次,他在山上用砍刀修理树权,栽到青苔上滑倒了,左腿粉碎性骨折。很多人都想,老书记可以留在山下好好休息了。可半年后,他拄着拐棍,又走进了大亮山。他对人们说,干革命要干到脚直眼闭。
杨善洲是大亮山林场的主要创办人,却坚持不从林场领取报酬。最初的几年,林场每月给他补贴70元伙食费,后来调到100元。林场多次要给他一个月500元的补助,他总是一句话顶回来:“我上山是来种树的,要那么多钱干什么?”
杨善洲带领大家植树造林22年,大亮山林场人工林面积达5.6万亩。他将价值超过3亿元的林场,无偿移交给国家。他说:“过日子,吃处有个锅,睡处有个‘窝’就行了。”
荒山披上绿装,县政府奖励他10万元,他当场回绝。经再三劝说,他接下了保山市委市政府奖励的20万元,捐出16万元用于公益事业,仅余4万元留给他一生愧疚的老伴。
一位诗人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无愧于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称号的杨善洲,他的模范事迹和崇高风范感人至深,他在后人的追忆中延续生命。
当地的民谣唱出了群众对他的敬重:“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