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农民工早退:理论、实证与政策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626576
  • 作      者:
    樊纲,郭万达等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樊纲,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副理事长、院长、经济学博士、教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兼任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暨转轨经济学。近年来被世界银行、UNDP、ESCAP、OECD等国际组织聘为经济顾问,应邀到许多国家讲学访问、参加学术会议与合作研究,在国际经济学刊物上发表英文论文多篇。2005年和2008年,两次被英国《外交政策研究》与《观点》杂志评选为“世界最受尊敬的100位公共知识分子”之一。
  
  郭万达,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常务副院长、经济学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宏观经济政策、产业经济、企业发展战略等方面的研究和咨询工作,主持过国家及省市政府多项大型政策研究咨询课题。近期主要研究重点为城市化、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发展。出版专著有《转轨时期的中国经济问题》《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新城市主义的中国之路》《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港口》《创新与学习》《中国制造与世界工厂》《现代产业经济辞典》等。主持过的重大研究课题有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点领域和地区研究、广西北部淹发展战略规划、西安市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经济社会与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港深大都会研究、金融支持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三峡库区发展模式研究、哥本哈根会议与低碳经济发展。
展开
内容介绍
  《CDI城市化与公共政策研究文辑(2013)·农民工早退:理论、实证与政策》就是对农民工早退问题的一个系统研究。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具体结构如下:第一部分着重对农民工早退的事实进行统计与实证的分析;第二部分继续进行理论分析,但着重从农民工个体效用最大化的微观行为分析,说明在现有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下,农民工早退的合理性与必然性;第三部分分析和总结了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验、拉美福利陷阱和东亚中等收入陷阱的启示;第四部分提出了农民工渐进市民化的城市规划和财税体制改革战略,提出了针对农民工户籍、社保、子女教育和住房保障的政策与建议。
展开
精彩书摘
  二、城市化基本特点
  德国的城市化是在德国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实现的,它没有经历过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是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内起步的,经历自上而下的国家统一,并打上了集中和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烙印。在邦国林立的期间,各邦国都有自己的小城镇和经济管理办法。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也决定了德国城市化、人口流动和分布具有鲜明的特点。德国的城市布局相对合理,城市化进程中形成大中小城市并行发展,大城市为龙头,但不显得过分突出,小城市遍地开花,小城镇遍布全国各地。正因如此,德国的人口流动的方式和流向呈分散型,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没有出现过分集中的局面。这一切对德国各省、地区经济相对均衡发展,对防止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两极分化或畸形发展及缩小城乡、贫富之差别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德国城市化发展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
  1.城市化的速度快,实现城市化所用的时间少于法、美等国
  工业革命浪潮于19世纪中叶席卷德国之后,伴随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经济迅速发展。从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的工业生产提高了5倍,在生铁生产方面,德国1860年超过比利时,1870年超过法国,1903年超过英国,1913年超过美国;对外贸易仅次于英国,居世界第二位;在钢的生产方面,1893年超过英国,1913年社会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三位。随后德国又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政治上稳定,因此城市的发展异常突出。在60年内,德国城市人口迅速集中,大中小城市雨后春笋般地兴起,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城乡人口和工农业产值的比较中,城市的人口数量及从事工业、服务行业的劳动力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均占有支配地位。到1910年德国基本实现城市化,它所用的时间与英国相近,少于法国和美国。
  2.德国的中小城市多,分布较均匀,人口过于集中的大城市少
  就全国范围内看,它的经济发展、人口分布及城市布局也有集中的现象,如西部鲁尔区是较早发展起来的工业区,东北部是主要的农业区,人口分布比北部少些,比南部人口密度大些。但是与英国、法国、美国相比较,德国的经济发展较为均衡,工业化兴起后,农业劳动力转移以近区流动为主,流向分散。与欧洲各国相比,德国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中小城市、小城镇星罗棋布于全德各地,城市化过程中,各类城市相对协调发展,布局较为合理。大城市人口发展很快,小城市也不落后。到20世纪初,各类型城市在德国土地上纷纷崛起,奠定了德国今日城市布局、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的大框架。从城市规模看,到基本实现城市化的1910年,全国21.3%的人生活在1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13.4010的人生活在1万一1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25.4%的人生活在2000~10000人口的城镇,约40%的人生活在2000人口以下的小镇或农村。
  在德国历史上,工业化高度发展的时期,即自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以来,最大的群众性远距离人口流动潮,就是从德国东北部农业区转移到西部鲁尔工业区的。从全德国人口流动考察看,德国的近距离人口流动依然起着决定性作用,主要指在家乡附近,不超出省或州界的城市间、城市与农村间从事的职业的变化,这些流动的人口都是从农业转入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家乡附近的城市或工业吸收了这些劳动力。德国人口流动的特点也说明德国小城镇分布广、布局合理、经济发展协调均衡。
  3.德国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流动呈波浪式状态,二者之间互为影响,并有互补作用
  在城市化进程中,德国向国外移民逐步减少,国内人口流动不断加快,尤其在城市发展的极大繁荣时期,德国城市包括大中城市人口增加得很快。增加的人口主要来自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业和城市的转移流动潮。1800年德国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只有2个,到1850年就有4个,到1910年除柏林、汉堡、慕尼黑外,科隆、莱比锡、德累斯顿等人口发展得也很快,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已经有45个。1880-1912年5万人口以上的城市由41个增加到94个,人口由530万增加到1770万。
  城市人口的增加与变化反映了劳动力转移的情况。1871年后,德国大城市发展,人口增加得多,说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也是农村人口流动的高潮时期。在这一时期,农村的人口越来越少,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农村人口主要转移到城市的各不同行业中。在波浪式的人口流动中,这一时期向国外,主要是向美国移民越来越少。
  ……
展开
目录
导论 “农民工早退”与“中等收入陷阱”
导论——基于刘易斯模型对中国当前一些经济问题及对策的系统分析
第一节 关于就业转移与工资变动的一般理论
第二节 中国的“民工荒”悖论
第三节 “刘易斯拐点”之前劳动力短缺与工资上涨的几种情况
第四节 中国特殊的“农民工早退”
第五节 工资上涨与“中等收入陷阱”:问题与对策的思考

第一部分·问题与实证
第一章 “民工荒”现象与悖论
第一节 “民工荒”现象
第二节 农民工工资稳定高于农民收入
第三节 我国尚有大量剩余劳动力
第四节 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不都是无法转移
第五节 小结:“民工荒”悖论
第二章 农民工“早退”的事实与实证
第一节 农民工“早退”的定义
第二节 农民工退出的空间形态
第三节 农民工退出年龄轻
第四节 农民工平均年龄低
第五节 农民工工作时间短
第六节 城市缺乏老熟练工人
第三章 与农民工早退现象有关的几个调查报告
第一节 重庆市巫溪县中年农民工返乡的调查
第二节 深圳市农民工市民化意愿调查
第三节 杭州、无锡农民工市民化意愿调查
第四节 福建泉州市农村户籍人员市民化意愿调查
第五节 问卷调查小结

第二部分·理论与分析
第四章 农民工早退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 农民工早退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农民工早退的理论框架
第三节 农民工早退原因的具体分析
第五章 对农民工与市民福利差别的分析
第一节 城市的优势
第二节 社会保障制度差异
第三节 公共服务领域制度差异
第四节 制度差异的成因分析
第六章 对农村吸引力的分析
第一节 农村的收入
第二节 农村的财产
第三节 农村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

第三部分·比较与借鉴
第四部分·政策与建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