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无相支配:代耕农及其底层世界:daigengnongs and their subaltern world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52876
  • 作      者:
    黄志辉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民族存在于社会之中,社会也存在于民族之中。汉族、少数民族、归侨乃至外国侨民与海外世界,都可以在这一框架中获得更深入的理解。社会、民族与国家、全球已处于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整体之中,因此对任一部分的研究,都需要在此整体性框架下进行。《民族与社会丛书·无相支配》收录的各项精彩研究,采取比较的视角、田野工作的方法,从诸多角度探讨不同民族与社会的机理及其相互关系。这些研究不仅体现出人类学在认识民族与社会方面经验研究的可贵积累,还体现出整体方法论上的可喜突破。从中也体现出费孝通先生所倡导的“从实求知”“多元一体”“和而不同”“文化自觉”等理念,进而推动中国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发展。
展开
作者简介
  黄志辉,1984年出生于江西省分宜县。200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社会学系,同年进入中山大学社会学系攻读研究生,2007年转入中山大学人类学系,2011年取得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2011年至今,任教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都市人类学、劳工研究以及民族社会关系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民族与社会丛书·无相支配:代耕农及其底层世界》是作者对珠三角代耕粮农和代耕菜农所做的民族志报告。作者运用当代社会学、人类学的经典研究成果,对代耕农这一底层劳动群体的产生背景、生活情况等作了细致而生动的分析。作者提出了权力实践的“微分学”和底层实践的“积分学”。在对前者的阐述中,作者特别提出了“无相支配”的论点。无相支配即没有面孔的支配,当具体支配的人转变为抽象的制度或生产方式时,无相支配便产生了。这种无相支配,既让代耕农无法维权,也使其劳动缺乏保障。在对后者的阐述中,作者揭示了底层的力量和希望所在。由于中国东部、中部以及西部不少地区也有大量代耕现象,所以作者的研究也有普遍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此外,和代耕农签订土地契约的对象是本地人或村民小组,那么代耕农及其土地契约是否还要受到来自当地的传统地方性规则的制约?显然,市场理性、科层权力、地方规则是卷入群体需要面对的不同支配力量的来源,且各种支配力量互有联系,其自身内部还有极其复杂的构造,代耕农将陷入一种极其复杂的支配结构。这种结构由多重支配力量组成,不论是按照马克思还是韦伯的支配观,资本都将可能是这种多重支配结构的核心。
  有人可能会说,不必从“支配”角度去理解“代耕农”,因为可以将代耕农群体看作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分工性职业群体,他们承担了工业社会中的某一类劳动而已。例如按照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我们不将代耕农、行政权拥有者、工厂老板及其代理人、本地人等身份集团之间的关系看作一种支配关系,而是看作一种分工关系,各方之间遵循劳动或职业之间的契约,我们马上会发现这种视角不仅行不通,而且将会遮蔽大量事实。第一,签订契约的各群体之间所掌握的资源不仅不平等,而且契约内容也是不完整的,契约的效用期限也值得怀疑。例如,纸面上规定的代耕契约内容经常得不到保护,而是让位于大范围的工业规划,且这种代耕契约被毁坏后的权利又难以得到切实的赔偿。第二,虽然涂尔干反对功利主义与唯理性主义的“去道德化”做法,但各分工集团之间还没有建立其共享的系统性职业道德,甚至连身份集团内部都还没有明确自身的职业道德。所以,分工的视角不仅不能代替支配的视角去分析现实,而且可能会忽略底层社会承受的巨大不平等。因为“分工”这一概念遮蔽了制造分工的根源性力量,将不同身份集团看成承担了不同社会任务与功能的社会位置,掩盖了位置间的不平等。不过,涂尔干所提供的社会关系学视角对分析复杂社会结构来说还是有意义的。
  从多维的关系视角去理解支配结构,是福柯所倡导的做法。在福柯看来,在支配体系中,各方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的权力关系,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权力中心,“全景敝式结构”的中心便是最大的权力监测点。
  ……
展开
目录
第一篇 研究对象与议题
第一章 概念与视角
一 代耕农与代耕
二 卷入、脱嵌与支配
三 底层实践的积分学
第二章 卷入的大幕
一 “化”学的进程
二 我的田野
三 代耕粮农的卷入
四 代耕菜农的卷入
五 前途难测

第二篇 代耕粮农
第三章 粮农的历史
一 他者眼中的代耕粮农
二 被隐匿的底层聚居区
三 再嵌入(1979~1990年)
四 互惠的终结(1990~1995年)
五 两种叙述的断裂与延续
第四章 支配与抗争
一 多重支配与保卫底线
二 无“法”抗争
三 口水之战
四 区隔:“柏林墙”
五 有关系、无组织
六 “无政府”:强限制与弱管理
七 支配体系的变迁
第五章 生存性智慧
一 非凡的小人物
二 生存空间内卷化
三 “弱者的武器”
四 集体维权
五 以诗维权与诗的生产
六 代耕粮农的实践积分学

第三篇 代耕菜农
第六章 生产的艺术
一 里溪村的小农场主
二 “抱团”的菜农
……
第四篇 跨圈层社区与结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