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晚清民初“个人-家-国-天下”体系之变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9098983
  • 作      者:
    刘涛著
  • 出 版 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刘涛,1982年生,山东胶州人,现任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办公室。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哈佛大学东亚系访问学者,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当代思想史与文学史。已出版《当下消息》、《通三统一一种文学史实验》,发表论文及评论一百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晚清民初“个人·家·国·天下”体系之变》主要讨论晚清、民初“个人一家一国一天下”体系的变迁。晚清、民初之际,中国内忧外患,诸多士人希望调整上述体系,以应对时艰。黄遵宪、康有为、谭嗣同等人主张进取,希望扩展“天下”,认为中国应为新的“天下”立法,于是主张废除家庭,发动群众,建立起个人与天下的直接联系,但是这种思路在现实中受挫。于是,梁启超、蔡元培、秋瑾等人主张顺应现实,认为中国应从“中国即天下”退到“中国是国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去掉家庭,建立起个人(男人和女人)与国家之间的直接联系,于是“个人一家一国一天下”体系演变为“个人一国家”体系。然而,未必所有的人都关心国家大计,部分则将能量放在了爱情之中,于是“个人一家一国一天下”体系演变为“个人一情”体系。上述诸种体系各有利弊,本书也将对此作一分析。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个人与天下
  甲午中曰战争,中国战败,举朝震动。其时中国海军实力号称居于世界第八位,日本海军居于十六位,然而中国惨败,战后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国人倍感屈辱。甲午战争几乎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为了总结经验,开创新局面,遂有戊戌变法。
  黄遵宪、康有为、谭嗣同等已明中国处境之艰难,他们主张变法,借鉴西学,师夷长技。康有为等主张进取,“个人一家一国一天下”体系在他们那里转变为“个人一天下”模式,他们想扩展中国的朝贡制度,希望中国成为新的世界秩序的主导者,“大同”云云就是其思路的体现。本章以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康有为的《大同书》和谭嗣同的《仁学》为例,来讨论他们这种思路的利与弊。“个人一天下”体系有利于张扬中国的志向,但其弊在于未认清彼时现实,带有乌托邦性质,故这种思路逐渐被扬弃。
  黄遵宪一直在日本、美国、英国、新加坡从事外交活动,了解西学,颇知世界形势。1895年,黃遵宪协助陈宝箴主持湖南新政,推行新法,是维新变法的重要人物。《日本国志》看似史学著作,其实可谓黄遵宪变法纲要,其中有其变法思路与策略。康有为虽职位不高,但因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声名卓著,在学界与政界影响颇巨。之后,因为组织“公车上书”、强学会、保国会,创办《中外纪闻》、《强学报》,名满一时,俨然以维新领袖自居。谭嗣同世家子弟,服膺康有为主学,维新运动时乃“军机四章京”,亦是维新运动重要人物。谭嗣同与康有为立场不尽相同,康有为极力主张保皇,但谭嗣同却时时倡言排满。但是,康有为和谭嗣同大处尚可沟通,康有为“大同”观念引起了谭嗣同共鸣,谭嗣同《仁学》可视为《大同书》之变。
  ……
展开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个人与天下
第一节“外史氏”的报告书
——黄遵宪《日本国志》解
第二节以“大同”为天下立法
——康有为《大同书》解
第三节仁运即大同
——谭嗣同《仁学》解

第二章 个人与国家
第一节去家界以建国家
——梁启超《新民说》、《新中国未来记》解
第二节  中国一民的建国梦
——蔡元培《新年梦》解
第三节死国而非死情
徐枕亚《玉梨魂》解

第三章 女人与国家
第一节男女平权
——秋瑾《精卫石》解
第二节小女创世纪
一一吴稚晖《上下古今谈》解

第四章 无家无国唯有情
第一节“更定婚制许人自由”
——符霖《禽海石》解
第二节守情而非守节
——包天笑《一缕麻》解
第三节离家出走,追求爱情
——胡适《终身大事》解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