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梁启超与清季革命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2639899
  • 作      者:
    张朋园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梁启超与清季革命》叙述梁启超早期的思想及政治运动, 从他二十二岁开始关心国事起, 到三十九岁辛亥革命为止, 其目的是“说明任公在清末十八年间的行谊, 由求变的思想以至于与革命运动的合离, 并在合离的经过中检讨其对于清季革命的影响及其得失”。
展开
精彩书摘
  二、在西洋文化中求变——民权、自由、进化
  梁任公著作等身,三十岁左右所发表的言论,最为丰富,也最富有内涵,所采择的行动最为积极,亦最有意义;其于国人之影响,亦以此时期最为深远。他的影响力,全靠两个不RI文化思想的支持,其一为三世之义,已如前述,另一则为西洋进化论,自由主义及民权思想。前者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后者为欧风东渐所传人者。他接受这两种不同的思想,有先后之不同。身为中国国民,先接受了中国固有的,日后博览西洋典籍,又接受了西洋的。当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时,他只想在固有的思想中求变,及至接受了西洋思想,且有感固有者不足以佐己说,便渐渐地转趋求助于外来者。此种推移,不难从他的著作中发现。
  三世之义是梁任公早年在国内时期及流亡日本最初二、三年间的中心思想。他随处不忘此义,随处伸引孔子之春秋微言,更随处以孟子解释“民”义。但渐渐地,他自己发现孔子的微言,只是一种理想,有如一个美丽的梦,难以实现。传统的文化不足以济时艰,也缺少求变的具体方案,多引用三世之义,有陷入八股化的趋势。这时候,他不得不谋取自我先变,西洋的现代思想顺势而人,便渐渐地改变了他的态度。
  有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任公引用三世之义的勉强,甚至于难以套人这一公式,这是在他要变未变摇摆不定的时期。1899年,他发表《强权论》。根据三世之义的公式,据乱世应为强权最发达的时候,那时候,无公理,无法律,强者可以随心所欲。但他认为“其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差别殆无,故君主对于人民之强权亦几于无。,’进入升平世,公理渐次发达,虽然是强者与弱者地位显然不同,强者尚有所顾忌,虽欲横霸,亦当有所借故、或强词夺理。但他认为“差别日积日显,而其强权亦次第发达,贵族之对于平民亦然,男子之对于妇人亦然。”到了太平之世,应无所谓强权,人人在法律之前,一律平等,但他认为“昔之所谓弱者,亦渐次有其强权,与昔之强者抗而至于平等,使猛大之强权变为温和之强权。”此三界之说,读之有勉强的感觉。
  论尧舜之治,任公的说法,显然摇摆不定:尧舜禅让为中国史上第一盛事,非特寻常旧学所同推赞而已,即近世言民权言大同者,亦莫不称道尧舜,以证明中国古有民主制度。其意不可谓不善。吾以为民主制度,天下之公理,凡公理所在,不必以古人曾行与否为轻重也。故尧舜禅让之事实,与今日之新主义无甚影响,即使尧舜果有禅让,则其事亦与今日民主政体绝异。〔1〕昔日任公受康南海之影响,甚同意尧舜之世为孔子所托,为太平世之理想,并非真有其事,今则谓于民主政体无甚影响,与民主政体绝异,岂非自相矛盾。
  又在《新史学》一文中,任公又谓“今世欧罗巴为古代希腊之放影,以古代希腊为今世欧洲之缩图。”此更大大违反了三世之义的公式。虽然他不承认欧西文明已到了太平盛世,毕竟希腊时代是有民主政治意味的。最令人不可思议的,他对于上古希腊民主政治的见解,前后判若两人。丙申年间(光绪二十二年,1896)他致书严复,绝口不承认古代希腊有民主政治。根据他的三世之义,他说:“不闻花岗石之下有物迹层,不闻飞鼍大鸟世界以前复有人类。”今则言希腊之世为现世欧洲之缩图,其矛盾可见,其弃三世之义之意可见。
  ……
展开
目录
梁启超像
再版序
萧公权先生序
自序
绪论
第一章  求变的思想基础——梁启超接受中西文化的过程
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求变——三世之义
二、在西洋文化中求变——民权、自由、进化 
第二章  启蒙思想与鼓吹革命——梁启超戊戌之前的激进言论与志气
一、明倡民权 
二、隐言族类 
第三章  新民、破坏、革命——梁启超流亡日本前期的革命言论
一、排满以兴民权 
二、破坏以建民国 
第四章  坐而言起而行——梁启超与革命党的合离始末 
一、孙粱始合而终离 
二、自筹革命起义 
第五章  异曲与同工——梁启超流亡日本后期的言行
一、言论转变的由来
二、避革命之名行革命之实
第六章  他山之石——梁启超与革命党论战的影响
一、论战述要
二、开明专制与约法训政
三、土地国有与国计民生
第七章  言论界的骄子——自报章发售数字看梁启超言论的影响
一、《中外公报》
二、《时务报》
三、《清议报》
四、《新民丛报》
五、《新小说》
六、《政论》
七、《国风报》
结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