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社会主义500年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5193926
  • 作      者:
    田恬秀著
  • 出 版 社 :
    湖北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1、不忘初心,回头看看来时的路;不改初衷,昂首遥看中国正途
  2、从乌托邦太阳城......到中国选择
  3、一个幽灵的诞生  一种主义的伸张
  一段波澜壮阔的实践  一个非凡历程的还原  一次中国道路的廓清
  4、《社会主义500年》由著名党史专家蒋建农、中国社科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朱继东、北大教授著名学者张颐武、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教授联袂推荐;

展开
作者简介

  田恬秀(本名武市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研究员,现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二处处长。著有《邓小平的平常生活》《邓小平与卓琳》等。

展开
内容介绍

  社会主义经过近500年的发展,经过各种探索和努力,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一大主流思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其最新、也是最为成功的实践。
  2013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纵论500年来社会主义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六个阶段,分析了社会主义思想发展至今的历史过程,内容包括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
  《社会主义500年》就是从这几个方面,对社会主义500年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全景再现社会主义500年来从空想到科学、从思想到实践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真实展现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成功与挫折;并运用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对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全方位多角度解读。对厘清当前党员干部和群众中存在的模糊认识具有重要的帮助意义,从而坚定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舆论保障和良好的思想氛围。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节
  “共产主义思想的微光”
  ——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最早的蓝图:“乌托邦岛”
  五百年前的英格兰还是一个农业国。广大农民除了从事农业之外,还兼营一些畜牧业。随着新航路的发现以及世界市场的日益扩大,欧洲各国特别是英国的毛纺织业开始蓬勃兴起,极大地促进了英国畜牧业的发展。由于英国出产的纺织品以细致见长,很受海外市场的欢迎。纺织业的快速发展,使得英国对羊毛的需求量剧增,羊毛价格直线上升;羊毛价格的快速上升,反过来又极大地促进了英国牧羊业的发展。在巨大利润的刺激下,一时之间,那些凡是手里有土地的贵族、地主们开始纷纷转行于羊毛业。
  起初,这些贵族、地主们只是把自己的领地或土地用做牧场。可是后来,随着羊毛价格的急速上升、牧羊业的快速发展,他们的胃口开始变得越来越大。为了获得土地,他们或利用手中的鞭子、长矛和烈火驱赶农民,或拆除和烧毁农民的农舍和村庄,或用武力去抢夺农民的土地。然后,他们便把这些大片土地用栅栏圈围起来,使耕地变成牧羊场;而那些失去了土地和住宅的农民们,只好拖儿带女,四处流浪,过着饥寒交迫、苦不堪言的生活。而且,为迫使走投无路的农民到工厂接受残酷的剥削,政府制定了严厉惩治流浪者的血腥立法。这一幕惨剧,被历史学家称作是“羊吃人”或是“圈地运动”。“羊吃人”或者“圈地运动”,是15世纪末、16世纪初英国历史上原始资本积累过程中的一个血淋淋的缩影。
  “圈地运动”造成的深重灾难,使人们深切体会到了资本的残酷和“血淋淋”;人们开始在内心憧憬着一个没有掠夺、没有烧杀、没有贫富差距、平等、自由的美好社会。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呼唤中,1478年2月的一天,在英国伦敦,深受人文主义思潮影响的英国思想家、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托马斯·莫尔出生了。英国,也因为托马斯·莫尔而成为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发源地。
  童年时代,托马斯·莫尔就读于伦敦最好的学校圣安托尼学校。13岁时,父亲让他给一位贵族做少年侍卫,使他学到了许多宫廷礼节。后来他又去了牛津大学深造,以对人文主义的热切追求和学业上的优异成绩,很快便声名鹊起。此后,他又改习法律,成为一名律师。
  当上律师后,莫尔刚正不阿,主持正义,扶贫济弱;加上他精通法律,很快就在伦敦法律界享有盛名,并于26岁那年当选为英国国会议员。
  那些无权无势的平民遇人欺负,都去找莫尔律师维权,而莫尔也在繁忙的法律事务所中广泛地接触了下层人民,并由此窥见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阴暗角落。此后,莫尔退出了英国国会,但是残酷的社会现实却让他对旧世界挑战的决心更加坚定。他博览群书,开始不知疲倦地学习。一本关于描写美洲新大陆游记的书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这本书描写的是处在原始公社阶段的美洲印第安人和印度群岛的土人们,他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公有,过着共同劳动的生活,鄙视黄金珠宝,且从来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你我之分。这本书使莫尔受到了极大的启发。他似乎发现了过去一直想不通的许多社会问题的答案。他不禁拍案惊呼:“原来社会各种罪恶的根源竟是财产私有制度!”于是,他开始渐渐相信:只有彻底废除私有制度,平均公正地分配财富,人类才能有幸福。
  那么,怎么才能实现这一目的呢?由这个问题入手,莫尔开始思考如何取代现有社会的具体方案。在思考中,他不时会想起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他希望人世间会出现一个比“理想国”更完美的国家。可是,当这个新的蓝图在他的脑海中酝酿成熟之后,一个新的问题却又使他感到为难:该通过何种方式向人民宣传这种蓝图呢?就在这种反复思考中,莫尔想到了一个好办法。这就是,借用游记的方式来宣传自己的主张。很快,他便用拉丁文写出了一本书。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本书的书名虽有些拗口但却十分吸引人——《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它的中文译名即为《乌托邦》。“乌托邦”,既含有拉丁文原音,又能表示子虚乌有、无所寄托的邦国的含意,十分贴切。正因其如此,“乌托邦”就这样慢慢传开来了。
  《乌托邦》全书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英国和欧洲各国社会制度的批判,第二部分是对乌托邦理想社会的描写。书中的故事是这样的:
  莫尔认识了一位周游列国的冒险家拉斐尔,拉斐尔告诉莫尔许多闻所未闻的东西。拉斐尔说,有一个名叫“乌托邦”的地方。乌托邦是个新月形的海岛,中间宽,两头窄,最宽处两百多英里,两个月牙隔着11英里宽的海峡,但从陆地这一头走到那一头,有500英里,由于岛屿环抱,所以一年四季风平浪静,碧波如镜,是个天然良港。岛上四季如春,花木繁茂,景色迷人。港口平静的水面下,布满浅滩暗礁,无当地人领航,外人很难进入。正是这种天然屏障,保卫着乌托邦不受外界侵犯。这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这里比欧洲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强很多,在这生活就如同住在天堂一般!
  当拉斐尔等人偶然来到乌托邦岛后,官员们热情地接待了这些远方来客,并向他们介绍说:“乌托邦是没有警察和法律的,因为光有法律而没有居民的觉悟,法律也是等于零。由于乌托邦人都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从不损人利己,所以社会秩序从不被破坏。请客人放心游玩,不必拘束。”夜幕来临,拉斐尔在当地官员们的陪同下来到窗明几净的公共食堂。食堂伙食全部免费,而且最好的饭菜先送到老人席上,然后再平均分给其他人享用。在这种和谐的气氛中进餐,大家吃得非常满意。
  拉斐尔他们感叹乌托邦人的道德情操纯洁高尚,在欧洲常见的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损人利己、好逸恶劳等丑恶现象,这里根本看不见。乌托邦人告诉他们,“在这里,没有私人财产,大家一起干活,产品归国家仓库,每个人要用什么,就到那里领取,人人需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谁都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心情舒畅地劳动,还用得着你死我活的争抢么?”……
  乌托邦最高领导人是总督,下辖200名中层官员,叫首席飞拉哈;每个中层官员下辖10名基层官员,叫飞拉哈,全部由群众选举产生。
  莫尔在《乌托邦》中描写的上述故事于1516年问世后,顷刻之间风靡英国和欧洲大陆。之后,还一再重版,并被译成了多国文字。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起点,也以《乌托邦》这部开山之作为标志。不幸的是,这部伟大著作的作者——莫尔最终却由于得罪了英王亨利八世被执行死刑。然而,莫尔撰写的《乌托邦》所引发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最早尖锐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并且最早描绘了与资本主义对立的新的社会制度的蓝图,“乌托邦”也因此在之后的五百年间成为了完美、空想、追求的代名词。正因为有了《乌托邦》,才有了后来活跃在欧洲、美洲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此为始,莫尔点燃的思想火种开始世代相传。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三百年求索——从“乌托邦”到“和谐公社”
《圣经·创世纪》中宣称,早期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通天塔,称“巴比伦塔”。康帕内拉的“太阳城”也是一座巴比伦塔,太阳城上下也分七层,其最高处为统治者“太阳”的居住地。
在太阳城的可见高度中蕴含着种种不可见的高度:追寻天堂或理想社会的乌托邦猜想从人类初民时代就开始了,无论面临何种磨难,这种终极追寻永远不会泯灭。巴比伦通天塔和太阳城的相似性,展示着人类超越自我的光辉本能,那是一种规划未来的魅力,没有任何失败可以剥夺这种规划的感召力。
第一节 “共产主义思想的微光”——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第二节 “直接共产主义理论”——18世纪的空想平均主义
第三节 “天才的思想萌芽”——19世纪初期批判的社会主义


第二章
携手世纪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之跃
“您最珍重的男人的品德是什么?”“刚强。”
“您最珍重的女人的品德是什么?”“温柔。”
“您的主要特点呢?”“目标始终如一。”
“您怎样理解幸福?”“斗争。”
“您最不能容忍的缺点呢?”“奴颜婢膝。”
“您最喜欢做什么事?”“啃书本。”
“您最喜欢的英雄是谁?”“斯巴达克。”
“您最喜欢什么颜色?”“红色。”
“您有什么格言?”“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
“您的座右铭?”“怀疑一切。”
第一节 “悲惨世界”怒吼出的革命意识
第二节 一个幽灵: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第三节 未来社会主义的预演和预测


第三章
伊里奇的事业——将科学社会主义付诸实践
就连伊里奇的死/也变成了/最伟大的/党的组织者。/看!/千万人的胳膊/组成了/一根旗杆,/高高地/竖立在/林立的烟囱上面,/红场/化为/红旗,/霹雳一声/升上了天!/从这面红旗上,/从每个褶纹里,/活的列宁/又在发出召唤。
第一节 辛比尔斯克的普通孩子
第二节 新世纪曙光
第三节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第四章
财富与教训——“苏联模式”变奏曲
不可能设想,社会主义制度在各国的具体发展过程和表现形式,只能有一个千篇一律的格式。我国是一个东方国家,又是一个大国。因此,我国不但在民主革命过程中有自己的许多特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带有自己的许多特点,而且在将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还会继续存在自己的许多特点。
第一节 斯大林对列宁主义的发展
第二节 试看赤旗环球——社会主义在世界的发展
第三节 对斯大林模式的调校与偏航


第五章
人间正道——独立自由解放时代的社会主义选择
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把它称为“激情的理性”。这种学说充满热情,同时又是科学。任何对于科学认识的偏离都会让人们付出代价,受到惩罚。列宁提醒过人们,思想家的过分大胆,对于科学的危险性不下于普通人的懦弱和谨小慎微。但是,没有大胆的探索,没有预察未来的想像力,也就不会有科学。
在东方,在古老的中国,要从一穷二白的起点上腾飞,进行空前的社会试验,必然会遇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巨大撞击,在到达成功之前会经历许多次挫折、磨炼和困难的选择。
第一节 “人间正道是沧桑”
第二节 在曲折中探索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成就与经验教训


第六章
春天的故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
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
第一节 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


第七章
走进新时代——新世纪承前启后的旗帜
被外电评为“新版中华体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打破社会主义的传统经济模式,进行经济体制革新,社会主义立足坚实的大地,在中国真正活跃和兴旺起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让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再次得以体现。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之下,西方世界开始了“为资本主义会诊”的反思,“从资本家手中拯救资本主义”的声音再次响起,“北京共识”重新激活了人们对于不同发展模式、不同社会制度的想象。全球15人口正在履践的这场变革,深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社会主义有了全新的视野。
这不仅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的最新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抒写的重要启示:任何制度都应在不同社会土壤、不同历史条件下经受实践检验。勇于将世界文明潮流与自身发展进步结合起来,善于将现代化规律与本国国情结合起来,社会主义完全可以焕发蓬勃生机。
第一节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确立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中国特色实践经验的总结
第三节 第三代领导集体奉上的答卷
第四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八章
历史新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对科学发展观来说,这种“需要”产生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原定翻两番实现小康的目标,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在21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从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道路上必须完成的又一次巨大历史跨越。把一个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建设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要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党的十六大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就明确要求“发展要有新思路”。新的发展要求,呼唤着新的理论产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要求,实质上就是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内在规律实现科学发展的要求,这是一种客观的必然的历史要求。
第一节 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第二节 一个新的理论境界
第三节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纵深发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