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先秦礼制探赜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1065038
  • 作      者:
    曹建墩著
  • 出 版 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礼乐文明,其礼,殊事合敬,其乐,异文合爱,煌煌郁郁,泽被深远。《先秦礼制探赜》探赜索隐,对先秦时期的重要礼仪制度作了详细而深入的探讨。
    《先秦礼制探赜》试图利用出土材料,将传统的学术研究路数与现代学术研究范式相互结合,对先秦礼制的一些问题以及礼乐思想作一考察,内容涉及《周礼》所划分五礼的吉、凶、军、嘉等门类。
    《先秦礼制探赜》共分为十四章,主要内容包括:早期礼制的起源;周代丧葬礼制的初步考察;出土盟书与先秦盟诅礼;周代田猎礼考论等。
展开
作者简介
    曹建墩,1975年8月生,河南夏邑人,现供职于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要从事先秦礼学、思想史、商周考古等方向的研究,在《清华大学学报》、《史学月刊》、《孔子研究》、《中国文化研究》、《九州学林》(香港)、《经学研究论丛》(台湾)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点校有《仪礼集说》、《五礼通考》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先秦礼制探赜》遵循传统的礼学研究路数,虚实相间,将礼制考证与礼义阐发相结合,既利用出土材料,对先秦时期有关祭祀、丧葬、战争、田猎、射礼、会盟、养老、饮食、容礼等重要礼仪制度钩玄提要,作了细致的探讨,又结合简帛文献,对先秦时期的礼乐思想进行了深入的阐述。礼乐文明是华夏传统文化的核心,是蕴涵着独特价值观念和人文理念的文明体系。先秦时期是我国礼乐文明的奠基时期,研究先秦之礼,对于深入认识中华文明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二、田猎礼规钩沉
    周代的田猎礼制是一个颇为复杂的体系,它既包含为保护自然环境而制定的一些措施,如田猎的时禁、禁杀幼崽等,也包含在具体的狩猎过程中,出于特定目的而必须遵循的礼仪法度。
    (一)以时田猎,反对滥杀
    在中国古代观念中,因时间乃是天地运行,日月交会所产生,故顺时行令对于社会与个人至为关键。如《礼记?礼器》云:“作大事必顺天时,为朝夕必放于日月”,这就反映了行事合乎天时的重要性。周礼规定,田猎要顺应四时,是以四季田猎各有专名。《左传?隐公五年》:“故春菟。夏苗,秋尔,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杜注:“蔸,索,择取不孕者。苗,为苗除害也。猕,杀也,以杀为名,顺秋气也。狩,围守也,冬物毕成。获则取之,元所择也。”古人田猎,比较重视秋、冬两季节,春、夏虽有田猎之制,但礼节、仪式等并不要求太完备。
    周代,规定对野生动物的狩猎必须遵守“时禁”,田猎依据具体的时令而禁止猎杀禽兽,这也属于周礼的内容。《逸周书?文传》明确记载周代“畋猎以时”。《大戴礼记?曾子大孝》也说:“禽兽以时杀焉。”《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规定:“开蛰不杀。”《管子?禁藏》谓“当春三月……毋杀畜生,毋拊卵……”《国语?鲁语上》里革云:“鸟兽孕,水虫成,兽虞于是乎禁置罗。”《礼记?月令》规定以时令而禁止相应的田猎行为:孟春之月“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唐毋卵”;季春之月“田猎置罘、罗网、毕翳、馁兽之药,毋出九门”;孟夏之月“驱兽毋害五谷,无大田猎”。《礼记?王制》则以“豺祭兽”、“鸠化为鹰”作为开始田猎、捕鸟的物候指标,十月“獭祭鱼,然后虞人人泽梁”,准许捕鱼。十月“豺祭兽”,豺祭兽之后,百姓可以田猎。八月,“然后设屑罗”。十月“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未十月之时,“昆虫未蛰,不以火田”,禁止焚烧草木以田猎。
    这种“时禁”是为了保护幼小和怀孕的禽兽以及尚未孵化的禽卵,反对斩尽杀绝式的狩猎。周代礼法规定,田猎不捕幼兽,不采鸟卵,不杀有孕之兽,不伤未长成的小兽,不破坏鸟巢。如《礼记?王制》规定“不摩。不卵,不杀胎,不妖夭,不覆巢”,又=要求“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刘向《说苑?修文》也有相同的记载:“取禽不鏖卵,不杀孕重者,春苋者,不杀小雇及孕重者,冬狩皆取之。”《周礼?地官》中有掌管狩猎事务的“迹人”,其职就是“禁摩卵者与其毒矢射者”,包括禁止猎取幼兽、怀孕的母兽,禁止攫取鸟卵、倾覆鸟巢和使用毒箭。《管子?四时》也有“无杀麂夭,毋蹇华绝芋”的禁令。周人宗庙祭祀,要求“不成禽不献”,因为“恶其害幼少”,也是为了保护幼崽而制定的礼规。
    在长期的渔猎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意义。若大肆田猎。则极易造成生态资源的枯竭,《吕氏春秋?义赏》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吕氏春秋?应同》:“夫覆巢毁卵,则凤凰不至,刳兽食胎,则麒麟不来。干泽涸渔,则龟蛇不往。”《韩非子?说难》谓:“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田猎以时,目的是保证野生动物种群能够正常地生长延续,维护生态资源的可持续生长。《逸周书?大聚解》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人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且以并农力执,成男女之功。夫然,则有生而不失其宜,万物不失其性,人不失其事,天不失其时,以成万财。”《逸周书?文传》也说:“不雇不卵,以成鸟兽之长。”这些认识与《国语?鲁语》里革劝谏鲁宣公要谨遵古训。合理利用生物资源以“蕃庶物也”的精神一致。
    先秦儒家对维护生态的平衡和保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比较重视。如《荀子?王制》主张:“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这是说养长和杀生要适合时宜。他认为“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人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艏鳢孕别之时,网罟毒药不人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
    周代田猎,反对竭泽而渔式的滥肆捕杀,因此有“不合围,不掩群”的礼法。《礼记?王制》说:“天子不合围,诸侯不掩群。”《礼记?曲礼下》云:“国君春田不围泽,大夫不掩群。”合围就是四面围之。国君春天田猎时,围猎捕杀要围而不合,留有余地,不能一网打尽,斩草除根。《周易?比卦》九五爻辞:“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三驱之礼,也就是围合三面,前开一路,使禽兽可逃。禽兽共聚,群聚则多,为了防止大量捕杀,故周礼规定不可成群猎取。
    此外,古代田礼中经常有关于禁止毒杀野兽的律令,如上引《周礼?地官?迹人》中的迹人职“禁摩卵者与其毒矢射者”,郑玄注:“为其夭物且害心多也。”又《礼记?月令》说:“田猎、置罘、罗罔、毕翳、馁兽之药毋出九门。”郑注:“为鸟兽方孚乳,伤之逆天时也。兽罟日置罘,鸟罟日罗。罔小而柄长谓之毕。翳,射者所以自隐也。凡诸罟及毒药。禁其出九门,明其常有,时不得用耳。”
    以上先秦田猎礼规对秦汉以后的田猎律令有较大影响。云梦睡虎地秦简《田律》规定:“春二月,毋……取生荔、唐卵觳,毋口口口口口口毒鱼鳖,置穿网,到七月而纵之。”春天二月,不准捉取幼兽、卵。不准毒杀鱼鳖,不准设置捕捉鸟兽的陷阱和纲罟,到七月才解除禁令。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明确规定勿在春夏猎杀“产摩卵觳,毋杀其绳重者”。悬泉置平帝元始五年《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也有与《礼记?月令》田猎礼规基本相同的内容。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早期礼制的起源
一、早期礼制的物化形式
二、私有制、社会复杂化:礼制的初步形成
三、诸文化板块的融合与文化面貌的差异
四、结语

第二章  周代丧葬礼制的初步考察
一、周代丧礼程序梗概
二、殓具
三、棺椁制度与棺饰
四、墓葬制度
五、赙赠制度与遣册、赠书
六、随葬与殉葬
七、对《仪礼》记载的丧葬制度的初步认识
附录  殷周墓葬所奠牲体礼制的考察
一、奠牲的文献考察
二、殷周墓葬随葬牲体的考察
三、对墓葬内所奠牲体的探讨
四、“苞牲”与周代丧葬礼中的殷礼因素

第三章  出土盟书与先秦盟诅礼
一、盟誓遗址以及盟书的发现
二、盟与诅的概念界定及区别
三、会盟礼仪
四、对盟诅之解除
五、盟礼与诚信观念

第四章  周代田猎礼考论
一、田猎之法
二、田猎礼规钩沉
三、田猎礼与儒家人文主义

第五章  殷周战争礼考
一、战争礼仪
二、周代战争的礼制原则

第六章  出土文物与殷周射礼
一、甲金文记载的射礼
二、射器考
三、《仪礼》乡射礼主要仪节
四、儒家射礼的文化内涵

第七章  周代容礼考
一、容礼的历史考察
二、五官之礼容
三、身体行为展现之礼容
四、容礼之纲目”
五、容礼之意义

第八章  先秦时期的威仪与威仪观
一、“威仪”释义
二、殷周社会变革与威仪之勃兴
三、周人的威仪观
四、春秋以降威仪的式微

第九章  先秦养老礼考
一、养老的对象
二、养老内容
三、其他规定以优老

第十章  周代祭祀遗址与周代祭祀
一、祭祀的概念界定
二、周代的鬼神系统
三、坛蝉坎与宗庙
四、周代祭法
五、祭祀遗址概况
六、祭仪蠡测
七、祭品的考察

第十一章  出土乐器与周代用乐礼制
一、出土乐器
二、周代乐,悬及面悬制度
三、不同礼典中的用乐礼制

第十二章  周代礼器与饮食礼仪
一、食物制作以及进食方式
二、饮食礼中的礼器一
三、牲体升载与酒器陈设
四、飨礼、食礼、燕礼之异同
五、酒礼、食礼程序梗概
六、周代饮食礼仪的文化意义
附录  《论语?乡党》“割不正不食”释义

第十三章  考古发现与殷周礼制研究二题
一、凌阴、冰厨遗址与先秦时期的冰政
二、考古发现的马与殷周时期的马政

第十四章  新出竹简帛书与儒家礼乐教化之道
一、礼乐传统的突破与礼乐思想的内向化
二、儒家乐教思想
三、教化达之天下
附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