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社会学概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0060168
  • 作      者:
    蔡文辉,李绍嵘著
  • 出 版 社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社会学概要(修订第3版)》看点:
  推荐1:修订版重排重校,改谬补漏,更臻完善。章后新增“延伸阅读”,提供社会学的研究成果,有利于读者进一步拓展社会学的想象力。
  推荐2:
  ◎ 三十余载美国高校执教经验积淀成书  作者在美国高校教授社会学课程三十余载,集多年专业训练和教学经验,终为国人编写了一部基础性的社会学教科书。
  ◎ 通俗平实地介绍社会学经典概念学说  全书旨在介绍社会学经典概念学说,同时尽量避免专有名词和术语的过度使用,因此尤其便于普通社会读者和非社会学专业的读者阅读。
  ◎ 中西方文化传统和社会现象相结合  作为旅美多年的华人学者,作者在引介西方理论的同时,将他们熟知的中西方文化传统和社会现象用作实例注解理论。
  ◎ 港台十余年最畅销的社会学入门经典  本书于1991年初版于台湾后,多次再版,广受欢迎,同时也是大陆几代社会学学人的启蒙读物。

展开
作者简介

  蔡文辉,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毕业,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社会学硕士、博士。曾任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和普渡大学韦恩堡联合校区社会学教授,客座于台湾大学、中兴大学和南开大学。著作颇丰,著有《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社会变迁》《婚姻与家庭》《老年社会学》等中英文书籍28种,论文80余篇。


  李绍嵘,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毕业,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人口学硕士。曾任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和普渡大学韦恩堡联合校区社会学系及外语系兼任讲师。著有《社会学概论》《简明英汉社会学词典》等。

展开
内容介绍

  《社会学概要(修订第3版)》旨在介绍社会学经典概念和理论,并分析这些理论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历史传统、社会现象的关联。
  《社会学概要(修订第3版)》首先概要介绍社会学的定义、学科简史和研究方法,之后解释了一些基础概念和理论,如文化、社会化、团体、阶层等,继而阐释主要的社会制度及其功能,如家庭制度、宗教制度、教育角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等,最后分析各种社会变迁概念。全书语言通俗简易不乏深刻,行文平易近人多富启发。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什么是社会学?
  1.1  社会学的定义
  一个人的生活往往受到他所居住的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的规范、习俗、价值、信仰等都影响个人的日常生活。所以,当人们做一件事或表现一种行为乃至与别人互动时,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社会的影响与节制。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的学问。更具体地来讲,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及社会生活的社会因果关系的学问。社会学所研究的对象并不着重在个人,而是在个人与个人之间的 互动,因为这种互动多少总是受到社会的影响与节制。人们在每天的生活里总会跟其他的人发生接触,这些来往接触因为受到社会的影响与节制,总会有一套既定的程序。在社会学里,这些来往被称做“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它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主题。社会学不大研究人们心里想些什么,或者人们的动机和人格,因为这是个人的内在特质(intra personal traits),是心理学常讨论的题目;社会学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inter action)。譬如,社会学不会对一个独自在房间里发呆的人有兴趣,一旦有人进来跟他说话、关心他,社会学就会探讨他们之间的互动情形。
  社会学家所研究的问题总是围绕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譬如,社会团体如何影响个人行为?社会体系的因果关系何在?哪些社会因素造成了社会变迁?社会变迁对个人及团体有什么样的影响?团体与团体间的互动关系对个人和社会又有哪些影响?社会组织有哪些功能?如果你翻阅一本普通社会学的教科书,你就会看到书里包含的讨论题目总牵涉社会互动、文化、社会化过程、越轨行为、各种社会组织与制度,以及人口与社会变迁等。
  社会学既然是一门研究社会互动的学问,也许会有人认为它不怎么高深,只不过是重复一些众所周知的“常识”(common sense)而已。有些人会说他的社会经历多,比学社会学的人还懂社会学。真的是这样吗?倒不尽然。让我们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众所周知的“普通常识”并不一定就正确。
  常识一:“高等社会地位的家庭成员比较独立、比较不顾家,所以比较容易离婚。”换句话说,很多人都相信社会地位越高,离婚率越高。其实,这并不正确。从统计数据上可以发现,贫穷人家或低社会地位者的离婚率较高。社会学家根据研究,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事实跟普通常识不一样。
  常识二:“女人多情,比男人容易坠入情网,也比男人不易斩断情丝。”很多人都这样相信的。再加上小说的描述,自古女人多情,好像就成了定理。事实上,家庭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分析,发现男人比女人更易坠入情网,男人也比女人难断情丝。
  常识三:“女人是弱者,一哭、二闹、三上吊,所以女人容易自杀。”根据这个说法,那么女人的自杀率必然高于男人。验证资料的分析则发现事实并不然,男人的自杀率要高于女人。并且,社会学家也发现男人自杀的成功率(也就是说自杀致死)较高,但女人自杀的成功率较低(说要自杀,也曾经有过自杀行动,却没死的女人很多)。
  常识四:“没有受过教育的穷人最迷信。”其实也不尽然。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财富的人也迷信,只是迷信的方式不一样而已。穷人可能烧香、喝香灰水治病,富人可能迷信风水或拜佛求平安。
  从以上这些例子不难看出,普通常识或者大家所熟知的事并不总是符合实情。社会学家在研究社会时必须以客观和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分析社会,这样才不至于为普通常识所误导,或者制造出差异事实的结论。
  社会学大致上依循四种主要的理论架构来指导。这四种主要理论架构,分别是:功能论、冲突论、交换理论、符号互动论,下面我们就介绍这些理论。
  1.2.四种社会学理论
  功能论(functionalism)
  20世纪70年代以前,功能论曾经是美国社会学的主流理论,尤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几乎独霸美国社会学界。有两个主要的原因:
  (1)美国社会在这两个时期正是太平盛世,社会安定,国势伟壮;功能论强调社会的稳定与整合,正适合解释当时的美国社会。
  (2)当时哈佛大学的帕森斯(Talcott Parsons)教授及其遍布全国各地的门生正主宰着美国社会学界。
  功能论的重点是探讨与解释社会各部门对整体社会的生存与延续的功能。因此,功能论的研究者所要问的第一个问题往往是:“这个现象(或制度)对社会有什么样的功能?”譬如说:教育制度对社会有哪些功能?社会要求其社会成员行为一致又有哪些功能?功能论相信,社会里的成分和各部门对社会都有某种程度的贡献和功能;即使是一些看起来是破坏性的成分和部门,它们还是可能对社会有功能和有贡献的。譬如,越轨行为(deviant behavior)是指不符合社会所认定之行为规范的行为(例如犯罪、嗜赌、吸毒、嫖娼等),应该是只有破坏,没有贡献;但是功能论者却相信它们对整体社会运作仍有某种程度的贡献。这一点,将在讨论越轨行为一章加以讨论。
  正因为功能论相信功能的存在,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也就主张社会总是会往稳定整合的方向运行。他们指出,社会各部门是互相依赖的,就像自然界的有机体一样。如果某一部门发生变动,其他部门必然会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动,把失调的社会体系再调整回来,以维护社会的整合。在功能论里,整合(integration)是指社会里各部门彼此均衡、相互吻合的境界,也就是一种没有严重失调(disequilibrium)的境界。
  功能论对整合的强调,使得它蒙上一层保守的色彩,总不相信社会会产生激烈的变动或动乱与破坏。在功能派学者的眼中,社会问题只不过是暂时性的失调,社会本身一定会在互相依赖的原则下想出解决的办法,所以社会问题不至于毁坏社会。因此,功能论很少重视社会变迁的讨论和研究。但是美国及西方几个主要社会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和70年代都遭受了激烈的变乱:学生运动、妇女运动、  民权运动、嬉皮士文化、吸毒等社会问题充斥于这些社会里。在这种混乱的状况下,功能论强调的稳定整合,难以使人信服。一种以批判功能论起家的新理论趁势出头,这个新理论就是冲突论。
  冲突论(conflict theory)
  一种延伸自马克思(Karl Marx)的阶级斗争(class struggle)观点而发展出来的理论。它认为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均等,乃是造成社会变迁的主要原因。因为资源分配很难均等,更是供不应求,所以社会总是在变,试图重新分配资源;然而,再怎么变也不会达到功能论所说的整合境界。
  马克思阶级斗争论所提到的资源是指经济资源(economic resources)或生产工具(means of production)分配的不均。因此,社会大众分为资产阶级(bourgeoisie)与无产阶级(proletariat),两者为资产的分配而处于对立斗争状态。冲突论借用马克思的这种观点,但是认为资源不在于财产,而在于权力(power)的有无。有权力者成为支配团体(dominant group),无权力者成为受支配团体(subordinate group),两者为权力而斗争:人与人的社会互动基本上也是权力的交换与互动。
  冲突论者认为人与人的关系事实上也是权力关系,总有一方掌权而居上,另一方无权而处于下。人基本上是自私的,只求权力的获取。因此,夫妇关系是丈夫有权而妻子无权的上下关系;所以妇女在大多数社会里都比男人地位低,婚姻里的丈夫也比妻子地位高。学生运动是无权力的学生向有权力的既得权势团体的抗争,各种各样的越轨行为是既得权势团体对无权力弱势团体的压迫。
  冲突论者批评帕森斯的功能论是象牙塔里的乌托邦式的幻想。社会的实际状态不是整合,而是斗争与冲突。这种解释观点被广泛用来研究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社会,因此使其受到年轻学者的欢迎,尤其是用在解释分析社会变迁与社会问题上。不过由于具有马克思主义的色彩,冲突论往往被视为激进社会学(radical sociology)的一种理论观点,意识形态的辩证多于科学验证的社会学理论。
  功能论与冲突论的研究角度皆是从社会结构来着手,不谈个人行动者的单独角色问题,因此属于一种宏观社会学(macro-sociology)。而下面两种理论:交换理论与符号互动理论则是把重点放在个人行动者身上,所以属于微观社会学(micro-sociology)。
  交换理论(exchange theory)
  交换理论是一种综合心理行为科学与经济学观点的理论,相信人与人的互动必有目的(goal),也就是要获得酬赏(reward)。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毫无所求,他就不会跟他人发生互动。这种酬赏可能是有形的,譬如学生去见老师要分数;也可能是无形的,学生希望向老师讨教。无论是有形或无形,都是一种酬赏。
  交换理论认为互动的双方既然是有目的的,那么互动就会像经济行为里一种利害关系的计算:尽量减少成本(cost)或付出,更尽可能扩大其利润(profit)或酬赏。为了得到个人所要的利润,人们就必须付出代价。譬如,学生恭恭敬敬地去找老师要成绩这一类的互动,恭敬就是一种要付出的代价,要成绩就是一种目的酬赏。尽管这个学生对这位老师恨之入骨,却不能不恭恭敬敬(代价),以换取成绩(目的利润)。
  交换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因为利害关系的计较,因此是动态的。互动的方式及内容不仅由互动的对象来决定,而且也受彼此利害关系的运作方式与目的的不同之影响。尤其是利润或酬赏并非绝对,惩罚或损害亦非绝对。同样的一种酬赏在不同人眼中,其价值并不完全一样;在不同的互动状态下其价值亦可能不一样。例如:互动论者指出如果一个人在互动过程中连续得到同样的酬赏,则其相对价值必然减少;由于个人在互动中欲寻求高酬赏,对此种获得同样酬赏的互动会减少兴趣。
  交换理论同时也指出,个人在互动中所欲获得的利润与所要付出的代价往往成正比。也就是说,代价越大,利润就越高。例如:一个人在恋爱过程当中,越是追不到对方,越是死心塌地地认为是真爱,值得追。这就是代价与利润相对高低的问题。
  目前,交换理论在社会学上用得最多的是小团体的研究,也用在夫妻关系的解释上。不过,由于对社会互动过于经济化的解释,交换理论是社会学目前四大理论当中,应用范围最小者。
  ……

展开
目录

简体版序  社会学入门经典  马戎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第二章社会研究法   

第三章文化   

第四章社会化  

第五章团体与组织   

第六章越轨行为   

第七章社会阶层   

第八章少数团体:族群、妇女及老人   

第九章家庭制度  

第十章宗教制度   

第十一章教育制度   

第十二章经济制度  

第十三章政治制度   

第十四章集体行为   

第十五章人口现象与城市社区   

第十六章社会变迁:理论与对策  

第十七章 现代化及其问题

简体版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