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问题”的普遍性
现在的媒体不停报道着欺负弱小和少年犯罪。但是,翻翻中曾根政权诞生时的一九八二年的报纸缩印版,好像当时的教育问题的状况要比四分之一世纪之后的现在要严重得多。一九七0年代后半期开始,学校里不断发生“孩子们的反叛”,因损坏窗户玻璃、对教师实施暴力等常有警察介入校内。还有家庭暴力、被枣而自杀、不上学等社会问题,也有有识者将其归咎为激烈的升学竞争。当然,在被称作大学全入学时代的当今,升学竞争,比起国民总动员的综合实力战,更多地呈现为局部、有限地区的战斗。即便如此,考虑到没有解决虐待、不上学等问题,升学竞争激烈论就站不住脚。
中曾根内阁于一九八二年十一月末成立,第二年的一九八三年,因横滨中学生的“射杀流浪者?事件”而开启教育风波大幕。之后又有町田市教师刺杀中学生事件,随后媒体又不停地报道荒废的学校。被称为“政界风向标”敏锐地看清世论风向的中曾根将教育改革视为最重要的课题。在总选举最高潮的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十日,他发表了《教育改革的七构想》,提出不偏重偏差值的升学制度,不在考试中心的教育等,并提出了与之后的“素质教育”路线相关联的构思。“充裕和充实”的建议在一九七六年中教审的报告中提出,临教审报告的“重视个性的原则”也加速了素质教育路线的实行。
媒体善意地提出了“素质教育”,但可以说它与国民的世论是相左的。一九八六年七月在总理府实施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每周休息两天制”的世论调查中,对小学的上课时数和教育内容,认为“现在这样就可以”分别占百分之六十八点七、百分之四十九点五,支持周六授课的也占百分之六十三点九。①这么看来,当时的国民世论并不支持“素质教育”。无论怎样,一九八三总选举中教育问题未成为争论的焦点,自民党大败。
即便如此,教育问题也是一个易于诱导世论的改革话题。我自己作为教育学研究科的一名研究者,也深感教育是个无法抓住的对象。是个少有的、谁都可以谈一家之言的话题。这么说是因为谁都有受教育的经历,只要有孩子,或者在公司工作有部下,谁都会进行教育活动。也就是说,由于专家的意见也可能因外行的实际感受而被容易地否定,是个难以以专家自称的领域。教育学的专家几乎都不在中曾根内阁的临教审和现在的教育再生会议之中。可以说,谁人都可参加的教育问题拥有让普通大众能够玩味参与政治的气氛的、最恰当不过的公众性。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