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全球史的九炷香 哪吒、龙涎香与坦博拉
0.00     定价 ¥ 5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2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1768008
  • 作      者:
    [新加坡]杨斌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1.权威学者,作全球视野下的历史新解,收获新知 亚洲图书奖得主、香港城市大学教授杨斌,以全球史的视角跨越时空与地域,重读诸多历史事件与文化现象,形成跨区域、跨文化的流动与变迁的全球史。 2.9个故事,9个视角,再现中西方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 从古埃及的莲生神话到东南亚的海贝贸易,从印度洋的航海传奇到复活节岛的生态之谜,从小物件入手,深度理解中国与世界的更深联系与意义。 3. 跨学科研究的典范,呈现立体、多维的历史世界 跨越历史学、地理学、生态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深入剖析历史事件背后的复杂因素,拓宽知识边界。 4. 权威学者,通俗写作 作为最早一批接受全球史学科训练的学者,杨斌教授在东亚开设全球史课程,同时实践全球史的研究方法,将历史人物、事件和文化现象娓娓道来,感受历史的鲜活与真实。
展开
作者简介
杨斌,香港城市大学中文暨历史学系教授、西泠印社社员,对中国史、世界史、科技医疗史以及海洋史均有相当的兴趣。所撰文章见于The China Quarterly、Modern Asian Studies、 Bulletin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Journal of World History、Journal of Women's History以及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等国际著名期刊。专著《海贝与贝币:鲜为人知的全球史》获第17届文津图书奖推荐、《新京报》2021年年度图书推荐。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以几个富有特色的历史主题与文化意象作为线索,串联起世界多地在历史上开启互动的广泛历史。
作者向我们呈现,哪吒所代表的“莲生/莲化”意象并非中国特有,而是埃及经由西亚和印度传到中国的;商周时期中原内地的海贝,也并非从本土的南方沿海地区传来,而是从马尔代夫经印度自西传入我国西北和北方。而元明时代江南官仓中的海贝则大多来自琉球,以此为切口,作者向我们展现了琉球在此时所发挥的连接东亚、东北亚、东南亚乃至南亚的重要枢纽职能。
除此之外,作者还以海底磁山传说、龙涎香贸易为线索,揭示其背后的中国和印度洋(阿拉伯)世界的文化贸易交流史;并揭示了1815年,位于南半球的坦博拉火山大爆发(号称人类文明史上的最大火山爆发),及其引发的极端气候异常,如何对全球,特别是19世纪的古代中国形成意想不到的阻碍力量。
全书内容形散而神聚,以莲印、海贝、龙涎香等微观事物为线索,追溯它们的来源和去向,及其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以此广泛探讨以中国为主要对象的亚洲大陆,与印度洋诸地、太平洋岛屿等地的文化、贸易交流史,最终展现出一部丰富又精致、跨越几个世纪的全球互动史。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的命名:龙之涎
龙涎香传到中国后不久,中国人很快就根据龙涎香的来源、特点,以中国文化的思维和视角,美名其曰“龙涎”。“龙涎”这个名称值得细细体会一番,它既表明了海洋的来源,也彰显了中国人的文化想象。龙,这种中国文化中想象出来却虚实交映的神奇灵物,基于海洋,掌管着广阔的海洋水域,行风布雨,神通广大,是中国神话中最有名的保护神之一。涎,一般是指唾沫、口水,龙涎就是龙的唾沫,自然也带着龙的神奇与魔力。此外,中国的皇帝被视为“真龙天子”,人们认为皇帝是真龙下凡,是龙的化身。这种把皇帝与龙相比拟的文化观念,是用龙的神秘和神力来强调皇帝的合法性和神圣不可侵犯。“龙涎香”一名便为自然界神秘稀缺的龙的唾沫与皇帝这位“真龙”之间建立联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和可能。
在中国的海洋世界里,许多地方本就以龙为名。位于新加坡附近的龙牙门最为有名,扼马六甲海峡之东,是东西航海必经的地标处。此外,还有龙牙菩提(或曰龙牙交椅,即马来西亚西岸的Langkawi,即兰卡威岛)、龙牙犀角(即早期中文文献所称“狼牙修”,为马来半岛之北大年)、龙牙加尔(在苏门答腊)、龙牙葛(在印度东岸),以及龙牙屿等。大概这些岛屿或海岸高峰入云,宛如海中巨龙之大牙,故以龙牙为名。这些域外海洋地名,有的虽然此前就有记录,但以龙命名乃是宋元以来中国海舶和商人频繁往来东南亚与印度洋的结果,在元代《岛夷志略》和明代的《瀛涯胜览》《星槎胜览》以及《郑和航海图》中首次出现。可见,这是元代以来中国人对海外某地的集中命名,也印证了中国人在海洋亚洲的足迹。而龙涎香这个名称则从文化上体现了这种特殊的海洋物质的许多自然属性。
第一,龙涎香只产于大海中的抹香鲸(可能还有侏儒抹香鲸和小抹香鲸)。抹香鲸是世界上最大的齿鲸,雌性平均体长约10-12米,体重约12-18吨,雄性体长14-18米,体重约40-60吨,有的体长可超过20米,体重超过70吨,连新生的抹香鲸体长都有4米,重达1吨,无疑是海中的巨无霸。抹香鲸还是潜水冠军,可以下潜到海底1000米的深度。此外,与身体相比,抹香鲸的头部庞大和沉重得不成比例。它具有动物界中最大体积的脑袋,尾部却出奇得短小,这使得抹香鲸显得头重尾轻。成年雄鲸的头部占其全身的1/4-1/3,它浮出水面呼吸喷气时,在两千米外的海面都可以看到。抹香鲸以各种乌贼、章鱼和深海鱼类为主要食物,它分布很广,在世界三大洋均可见到,且具有季节性洄游的习性。抹香鲸的体形和生活习性完全吻合中国文化中龙的形象。正如薛爱华所言,对中国人而言,“鲸鱼如同龙,两者都是海中的巨兽”;此外,龙涎香外形呈块状,分量很轻,漂浮在海上,看起来确实像龙吐出的唾液,因此,这种海上来的外来物很快就被中国人归入了以龙为名的系列,如龙脑香、龙文、龙竭、龙眼,等等。的确,龙涎香从抹香鲸体内排出,在抹香鲸身躯附近漂浮,仿佛是龙吐出的唾沫,给人无限遐想。 第二,龙涎香非常稀少,每一百头抹香鲸中仅有约一头产生,搜集、获取龙涎香也十分不易。若要直接捕杀抹香鲸以获取其体内的龙涎香,对中古的人们而言,这不但需要熟谙抹香鲸的习性,掌握高超的技术,更重要的是整个团队配合完美,如马可·波罗在东非海岸所见。不过,大多数时候,人们是发现了龙涎香而偶然获得。他们或在海滩,或在岛屿,或在海面,发现并拾取了这一珍贵物品。无论如何,龙涎香就是海洋“产”的。
不过,读者需要注意,“龙涎”一词的来源早于龙涎香的到来。早期中国文献中的龙涎,顾名思义,就是“龙”之“涎”,常常用来指喷泉、泉水、溪水喷出的水花和水沫,唐诗中就是如此。在唐五代之交特别是到了宋代,龙涎香的消费已经成为精英阶层的一种习俗,龙涎逐渐成为这种异域灵香的名称。结果,龙涎原来的意思逐渐废弃,无人记得。最早以“龙涎”指称此香的是北宋极具天赋的文学家苏轼。苏轼在海南时,曾在《玉糁羹》一诗中说“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把当地芋羹的香气与龙涎香相提并论。这体现了他流放时随遇而安的乐观通达。但不管如何,苏东坡生活的时代是龙涎香迅猛进入社会精英阶层的时期,这个推断应该大致不错。而宋人获取和消费龙涎香的习惯都和阿拉伯世界密切相关,甚至直接受到阿拉伯香文化的影响。
P242-244
展开
目录
绪论 如是我闻:全球史的知与行
难以捉摸的全球史
全球史的历史背景
谁做了全球史研究
“西方的崛起”
跨学科
跨文化互动
九炷香
第一章 莲生埃及:哪吒的前生后世
“求医者起死回生”:澳门的哪吒三太子
从佛教到道教:中华文化中的护法神
三太子自印度来
莲生埃及
莲上男童:出埃及记
莲生童子在中国
景教碑刻中的莲花十字架
景教铜牌中的莲花十字架
解题
第二章 爱莲说:中国为什么缺少莲印
爱莲而缺莲印
埃及:印章与封泥中的莲纹
印度的莲纹封泥
中国为什么缺少莲印
西藏地区的莲印与莲纹封泥
余论:全球现象,地方特色
第三章 印度洋来的“宝贝”:商周时期中原的海贝
老问题,新答案
海贝从哪里来
洛阳曹魏大墓石楬中的“海贝四枚”
海贝是货币吗
亢鼎中的“贝”
“用作宝尊彝”
海贝为什么不是货币
第四章 囤积江南:琉球进贡的马尔代夫海贝
引子:云南的贝币
元代:从江南到云南
马尔代夫的进贡
明初:从南京到云南
琉球来的海贝
第五章 “不朽”的“黑石号”:考古和文献中的
“无钉之船”
海底沉睡1170年
海洋考古首次发现的缝合船
中西文献中的无钉之船
“地产椰子索”
古代中国的无钉之船
海底磁山
印度洋的“弱水”
“吸铁岭”
最后的无钉之船
第六章 宋代中国的海洋突破:“泉州一号”航线新考
从三佛齐返航吗
可能来自印度的香料
海贝
船体附着生物
文献中宋代的中国海舶、航线和中国商人
其他两艘宋代沉船
第七章 来或不来:中国宫廷的龙涎香
印度洋的“龙涎屿”
粪便、树脂、海底的蘑菇或沥青
“西南海”中来
中国的命名:龙之涎
“未婚妻的怀抱和灵魂的香味”
唐宋的中国:从流言到实物
宋代宫廷中的龙涎香
制造龙涎香
“每两与金等”
下西洋所见龙涎香
从龙之涎到龙之精
龙涎香的不来
十七两龙涎香从哪里来
为什么不来
第八章 人鼠之争:复活节岛之谜的新探索
百万年的寂寥
前人之述备矣
若有若无的殖民主义的影子
什么时候有了人
是人还是鼠?
老鼠也挑食吗
愚蠢的原住民吗?
第九章 1815年的坦博拉:火山爆发、全球气候变迁
与道光萧条
人类文明史上最大规模的火山爆发
火山气候的形成
坦博拉、气候变迁与中国
气候与19世纪的清朝
结语 知难而进,蹒跚前行
附录一 “Bon Voyage”
附录二 天不假年
附录三 斯人已成黄鹤去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