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句出自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笔下,它以磅礴的气势歌颂了秦始皇的辉煌业绩,同时也描述了营造秦始皇陵工程的壮观场面。
秦始皇陵墓形似方形,顶部平坦,中间部分略呈阶梯形,高76米,东西长345米,南北长350米,占地1200750平方米。根据初步考察,陵园分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内城呈方形,周长三千米左右,内、外城之间有葬马坑、珍禽异兽坑、陶俑坑;陵外有马厩坑、人殉坑、刑徒坑、修陵人员墓葬四百多个,范围达56.25平方千米。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钻探资料表明,秦始皇陵地宫四周均有4米厚的宫墙,宫墙还用砖包砌起来,并且找到了若干个通往地宫的甬道,发现甬道中的五花土并没有人为扰动破坏的迹象。只发现两个直径1米,深度不到9米的盗洞,但这两个盗洞均远离地宫,尚未进入秦始皇陵的地宫之内。此外,秦始皇陵地宫中存在大量水银的事实,更是其未遭到盗掘的有力证据。因为地宫一旦被盗,水银就会顺盗洞挥发掉。由上述理由可以推断,秦始皇陵地宫可能没有被盗。随着最新科技手段的运用,地官是否被盗掘和焚毁的真相将会大白于天下。
自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千米处发现了秦始皇陵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两乘,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这些按当时军阵编组的陶俑、陶马为秦代军事编制、作战方式、骑步卒装备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五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身高1.7米左右,最高的1.9米。陶马高1.5米左右,身长两米左右,战车与实用车的大小一样。人、马车和军阵是通过写实手法的艺术再现。秦俑大部分手执青铜兵器,有弓、弩、箭镞、铍、矛、戈、殳、剑、弯刀和钺。青铜兵器因经过防锈处理,埋在地下两千多年,至今仍然光亮锋利如新,它们是当时的实战武器,身穿甲片细密的铠甲,胸前有用彩线挽成的结穗。军吏头戴长冠,数量比武将多。工匠们用写实的艺术手法把秦俑表现得十分逼真,在这个庞大的秦俑群体中包容了许多个性鲜明的创作,使整个群体显得更加活跃、真实、富有生气。纵观这千百个将士俑,其雕塑艺术成就完全达到了一种艺术美的高度,来自中国各地的高超工匠,把自己对艺术的深刻领悟表现在秦俑的各个方面,从而在艺术上完美地再现了大秦铁骑“奋击百万,横扫六合”的雄浑军阵,也让后人深刻理解了那个时代所达到的艺术高度。
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20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秦俑的写实手法作为中国雕塑史上的承前启后艺术为世界瞩目。现已在一、二、三号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对外开放。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故宫始建于1406年,至1420年基本竣工,是由明成祖朱棣亲自下令修建的。故宫的设计者为蒯祥(1397年一1481年,字廷瑞,苏州人),他的最初设计方案经过了多次的修改与研讨,才最终确定。为了完成这一浩大的工程,朝廷征调了30万民工,耗时14年终告完成。故宫的建筑面积达15.5万平方米,占地面积为七十二万多平方米,有房屋9999间半(现存八千七百余间),主要建筑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保和殿也是科举考试举行殿试的地方,殿试的第一至第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故宫建成后,经历了明、清两个王阴,到1911年清帝退位约五百年,历经了明、清两个朝代共计24位皇帝,是明青两代最高统治核心的代名词。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满清末代皇帝宣布退位,按照那时拟定的《清室优待条件》,“逊帝”爱新觉罗·溥仪被允许“暂居宫禁”,即“后寝”部分。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逐出宫禁,同时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接管了故宫。于1925年10月10日宣布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对外开放。1925年以后紫禁城才被称为“故宫”。
1961年,国务院宣布故宫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整。1988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现在已建设成为“故宫博物院”。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