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持鄜延路之议和<br> 范仲淹初到西北前线,主持鄜延路军政,即“遣人探问其情,欲通朝廷柔远之意,使其不僭中国之号而修时贡之礼”。一开始,范仲淹就将议和纳入整体防边策略之中。在反对韩琦等发动大规模进攻无效的情况下,范仲淹要求朝廷同意鄜延路按兵不动,目的之一是“存此一路”,为和议留出通道。如前所言,朝廷对西夏的决策犹疑不决,同时接纳范仲淹的意见。范仲淹既然获得朝廷的首肯,就积极展开、推进双方的议和进程。<br> 西夏国小民穷,历年战争给本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虽然与北宋的战争中,西夏多次取得胜利,但是,西夏并没有因为战争占据宋朝的多少土地,没有获得太多的实际利益。相反,西夏有限的兵力和物力都被不断消耗在战场上,国力日益困顿。北宋的经济制裁也使西夏的国家经济逐渐陷入困境,西夏国内“饮无茶,衣帛贵”,百姓怨言增多。议和也成为西夏谋取进一步发展的最好出路。几次战争期间,元昊派人与宋朝议和,也都是有一定诚意的。在“好水川之战”前,“元昊使人于泾原乞和,又遣寨主高延德诣延州与范仲淹约言己卯至保安军”。高延德是被俘的塞门寨寨主,投降西夏,派遣高延德是因为他熟悉宋朝的情况。范仲淹对此事的处理非常冷静理智。第一,范仲淹不放过任何一次议和的机会,认真接待了使者高延德。第二,范仲淹觉察元吴这次没有议和的诚意,也没有相关的文字表述,于是他便不向朝廷汇报此事,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纷争。第三,范仲淹亲自写信,派遣部属韩周与高延德一起回到西夏,劝导元昊。回信云:<br> 高延德至,传大王之言,以休兵息民之意请于中国,甚善。又为前者行人不达而归,故未遣亲信,不为书翰,然词意昭昭,有足信矣。惟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固当尽诚奉答。<br> 曩者景德初,两河休兵,中外上言,以灵、夏数州本为内地,请移河朔之兵,合关中之力,以图收复。我真宗皇帝文德柔远,而先大王请向朝廷,心如金石。言西陲者一切不行,待先大王以骨肉之亲,命为同姓,全付夏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