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诒征的家庭是镇江城内的贫弱户。柳氏家庭如同所寄居的城市一样,是逐渐衰落的。柳诒征的祖辈本是诗礼之族,书香世家,到了他的父辈,家道已经衰败不堪,他的父亲柳泉仅靠文墨资本,以教授学生维持全家生计,每月收入只有五千铜钱。
公元1885年,柳诒征父亲突然病故,本已贫弱的家庭,雪上加霜,失去了生活的支柱。旧社会的妇女是不能抛头露面,打工谋生的,柳诒征的母亲只得带着他和他的姐姐,投靠离城不远的外祖父。众亲戚和慈善机关同情他母子的处境,每月接济给他们母子银元二元,铜钱二千,以作生活费用。他的母亲则每月送二元钱与外祖父,以算作房饭钱,及添补衣衫、各项零用。为了弥补生活费用的不足,他的母亲还做针线活售钱。这时的生活十分艰苦,长大以后,他每每回忆起这段生活,说:“小时候谈不到营养,餐时经常只有一块红酱豆腐,母亲姐弟三人赖以下饭。”这种以一块红酱豆腐佐餐的艰苦生活,一直过了十多年,直到柳诒征考取了生员,教授学生,每月有了四十银元的收入,及多寡不等的书院膏火,才得以改善。
与母相依为命,依靠亲属、慈善机构周济的艰苦生活,不但使柳诒征从小懂得了生活的不易,也培养了他孝敬母亲、仁爱乡里的道德风范,培养了他奋发向上、刻苦勤劳的毅力品格。他长大后,自号“劬堂”,就是取不忘幼孤家贫、母教成才、终身勤苦自砺之意。“青灯有味是儿时”,儿时是人生旅途的始发站,正是儿时的生活体验,形成了他学术体系中重孝道、讲仁爱的思想内核。
中国有句老话,“子不教,父之过”,似乎教子只应是父亲的职责。然而,事情往往不会顺着常规发展,当一个家庭的父亲去世以后,母亲就必须挑起教子的重任。几千年来,禀着母性的博爱、坚韧、自尊、自强、聪慧、贤德教导出忠臣义士、饱学大儒来的大有人在。远的不说,近代中国文坛上的著名人物胡适,就是由寡母教导成长的。柳诒征的母亲正是这种可自立于天地之间的教子有方的贤能良母。
柳诒征外祖父家姓鲍,是殷实富有的仕宦大族,有晓读诗书的家学传统。他的母亲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熟读经书,会做诗文。柳诒征父亲病逝后,他的母亲毅然承担起教子读书的责任,每天教柳诒征读四书五经,以及古文、唐诗等。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