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东南大学改名为中央大学,此时年仅3l岁的宗白华已经成为该校哲学系教授,后又任哲学系主任。徐悲鸿此时留法归国,任艺术系教授,这对在异国相识的老朋友成了推心置腹的同事。“徐悲鸿与中国的绘画”成为宗白华绘画美学理论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他重点探索中国绘画艺术及其美学原理,撰写论文《徐悲鸿与中国绘画》,向西欧介绍徐悲鸿的绘画艺术成就和中国绘画。宗白华先生关于中西绘画比较的论文《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刊载于中央大学《文艺丛刊》第一卷第二期,文章强调“美与艺术的特点是在‘形式’、在‘节奏’,而它所表现的是生命的内核,是生命内部最深的动,是至动而有条理的生命情调”,认为中国画所表现的境界特征“根基于中国民族的基本哲学,即《易经》的宇宙观:阴阳二气化生万物,万物皆秉天地之气以生”,而西方绘画的境界则渊源于希腊雕刻与建筑。我们发现,宗白华的研究视野已经扩展到对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的比较上了。宗先生在该文最后指出:“艺术本当与文化生命同向前进;中国画此后的道路,不但须恢复我国传统运笔线纹之美及其伟大的表现力,尤当倾心注目于彩色流韵的真景,创造浓丽清新的色相世界。更须在现实生活的体验中表达出时代的精神节奏。因为一切艺术虽是趋向音乐、止于至美,然而它最深最后的基础仍是在‘真’与‘诚’。”11935年宗白华在南京为《孙多慈素描集》作序,题目为“论素描”,强调“抽象线纹,不存于物,不存于心,却能以它的匀整、流动、回环、屈折,表达万物的体积、形态与生命;更能凭借它的节奏、速度、刚柔、明暗,有如弦上的音,舞中的态,写出心情的灵境而探人物体的诗魂”。。中国画线条态势,看似轻装简从,只是轮廓,其实它们最能表现物的动态、物的灵魂、物的生命,宗白华对于中国画中线纹的美学阐释是他美学研究的里程碑。《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是宗白华先生于1935年冬在南京主持中国哲学第三届年会时,在会上做的一篇报告,指出中西绘画所表现空间意识的不同,在于中国画的空间意识根基于中国书法的空间表现力,其空间构造“既不是凭藉光影的烘染衬托”,“也不是移写雕像立体及建筑的集合透视,而是显示一种类似音乐或舞蹈所引起的空间感型”,是一种空间创造,而“西洋画在一个近立方形的框里幻出一个锥形的透视空间,由近至远,层层推出,以至于目极难穷的远天,令人心往不返,驰情入幻,浮士德的追求无尽,何以异此?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