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强调人要致力于“修志意、正身行”(《富国》)。他说:“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人)不远矣。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体,君子也;齐明而不竭(高明智慧无可比拟),圣人也。”(《修身》)。他认为道德境界之所以有士、君子、圣人之分,主要原因在于个人的努力不同。只要个人努力,就可以取得新成绩,并超越前人。“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作学问是这样,道德修养也是这样。在强调发挥自觉能动性时,苟子尤其重视心的作用。他讲:“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自禁也,自使也,自夺也,自取也,自行也,自止也。”(《解蔽》)强调“治气养心之术”,认为心保持“虚壹而静”(《解蔽》)的状态最有助于道德的修养和教育。这里可以看到道家思想和孟子思想的影响。
三是强调长期修养积累。荀子认为道德修养、道德教育要日积月累地长期进行。因此,他最重视“积”,常讲“隆积”“积靡”,强调德行须不断地积累提高,他讲:“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故不积跬(kui,半步)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千)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他又讲:“故圣人者,人之所积也……积礼义而为君子。”(《儒效》)
四是重视道德节操。荀子和孟子一样也重视“节操”,并提出了“德操”的概念。他讲:“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劝学》)这可与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相媲美。德操或节操,指道德理想信念的坚定性,既是一种修养目标和境界,也是一种修养方法,是有价值的道德思想。
五是注重乐的教化作用。苟子重视“乐”的教化作用,他专门写了《乐论》。他讲,乐为“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他认为“乐”和“礼”有不同的作用:“乐合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贯)乎人心矣。穷本极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强调要使“乐”发挥“感动人之善心”的作用,必须对“乐”有所指导,使人民接受正当有益的“乐”。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