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自我欺骗中的自我
诸多文献表明,自我欺骗和相关结构在感知自我的过程中发挥着作用。相当多的证据表明,自我欺骗在对过去、当前和未来的自我感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对记忆中的自我感知时,Greenwald把自我评价与权益主义系统相联结,对过去历史回忆并改写为当前的需要。Ross的研究表明,对过去自我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当前自我态度基础上的重建。对现在自我的感知,大多数人认为自己的积极属性和能力范围高于平均水平,常常采用的方法是对有关于自我的有效信息比消极信息给予更多关注。对未来自我的感知,大多数人会对积极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持有较乐观的评估,而对负性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会有较低评价。那么,什么因素会影响们人们进行自我欺骗?
(一)信息加工方式
影响自我欺骗行为发生的心理因素之一是有偏差的信息加工方式。在感知自我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个体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求来知觉、处理、解释、评价和回忆信息。比如,男性在择偶的过程中,往往把女性的礼貌看成是对方对自己感兴趣。尤其在回忆的过程中,由于记忆可以被重构,个体会根据当前需要去提取或抑制有关信息,甚至通过歪曲记忆来修改自己的经历。
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两种情景,人们更可能进行自我欺骗。一种情景是关于自我的信息较少或信息是很不明确的,另一种情景是在某个特定的领域内存在更多与自我不相关的信息,由此人们就越有可能从事自我欺骗。
(二)动机
Sackeim和Cur给出的自我欺骗定义中包括决定哪种信念是有意识的、哪种信念不是有意识的,进而指出自我欺骗行为是由动机激发的。在弗洛伊德思想基础之上,众多研究者提出“动机性遗忘对自我欺骗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那些可以积极感知自己特定领域的动机越强的个体进行自我欺骗的可能性就越大国。在这种动机原理的基础上,人们在思考过去自我比思考现在和未来自我时会有更强的动机进行自我欺骗。为什么呢?首先,对过去自我的否定看法现实上可以促使提高对当前和未来的自我的积极感知。第二,人们对于过去事件比当前和未来事件存在一种更大程度的控制感。在动机原则影响下,在叙事的过程中人们对过去的自我进行回忆,过去的自我经常会因记忆发生“错误”和“歪曲”而呈现出并不同的自我。
将动机因素和信息加工因素联系起来,有个体的动机因素造成的信息加工偏差更符合这里自我欺骗的概念,而那些由信息特征所造成的自我欺骗,如前文介绍的可能进行自我欺骗的两种情景,并不必然与自我欺骗联系起来。
(三)情绪体验
从认识论上,情绪体验可以作为个体对事件进行评估反应的信息指标。有研究者认为@,情绪体验的认识效用在阐明自我欺骗潜在可能中具有意义,并提出情绪体验的自我欺骗的两种不同的变式:情绪自我欺骗的评价变式和情绪自我欺骗的体验变式。这两种变式提供了关于自我欺骗的两种解释模式,并且强调情绪知觉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情绪体验的自我欺骗意味着什么?如果一个人可以有意识地精确地知觉自己的情绪体验,认为自己的情绪体验很好地捕捉到自己对事件的评价反应,那么,是不能对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自我欺骗的。而事实上,个体对于自己是否精确地知觉到自己的情绪体验,以及自己的情绪体验是否捕捉到事件评价反应并不是确定的。这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情绪自我欺骗。在情绪自我欺骗的评价变式中,个体的情绪体验准确地跟随评价反应,但个人认为却没有。这就是个体在情绪体验和情绪评估之间的冲突。这种类型的自我欺骗的典型例子就是一个人对一件事情的反应的自身体验是愤怒,但是他们说服自己真的生气。因为在这种类型的自我欺骗的发生是关于情绪体验的错误评价,称之为情绪自我欺骗的评价变式。在情绪自我欺骗的体验变式中,个体的情绪体验不能准确地跟踪他们的评价,但个体却认为这是因为自己的评价和情绪体验之间没有冲突。在这种类型下自我欺骗的发生是由于一个错误的情绪体验反应。这种自我欺骗的例子是个体体验到快乐,并且认为自己是快乐的,但是这种快乐在某些方面是个体对事件评价反应的一种并非最适宜的解释。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