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林语堂评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5794341
  • 作      者:
    刘炎生著
  • 出 版 社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林语堂评传》以林语堂一生的主要经历为经,以他的国学研究活动为中心内容,将他的社会批评活动和文学活动穿插其中,全面评述了他在语言学、文艺学、文化学、哲学、历史学等方面的观点和著述,阐述了他向西方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贡献。
    《林语堂评传》材料广博翔实,用新的观点评价复杂现象,敢于推翻一些传统的看法,实为近年来林语堂研究的新成果。
展开
精彩书摘
    1895年10月10日,林语堂出生于福建南部山区龙溪县坂仔村一个基督教家庭。他的父亲为他取的乳名叫和乐。
    坂仔村,是一个四面高山环抱的小村庄。当地人称它东湖。村子的南面是十尖山,高耸人云,无论晴雨,都掩映于云雾之间。北面是石缺山,矗立如锯齿形状,山壁陡立,危崖高悬,塞天闭日。山岭上中间裂开,传说有一仙人曾路过此山时将其大趾误插在石上裂痕。接近东南方向,有一带横岭。村中有一条河,急流激湍,但水浅不深。村中土地肥沃,农民们世世代代在这里耕种,过着异常纯朴的生活。
    林语堂是在坂仔度过快乐的童年生活的。他小时候,是一个无忧无虑而又好动的孩子。经常涉足于山野、禾田或河岸边,尽情地呼吸大自然的清新、自由的空气,欣赏日落时的奇景,和气吞万象的高山雄壮景色。这使他惊异于大自然的神奇变幻,并常常幻想怎样走出这四面皆山的深谷,更是培育了他酷爱自由,不受束缚的个性,以及热爱故乡山水之情。他曾一再自诩是“山地的孩子”,并在《四十自叙》诗中写道:
    我本龙溪村家子,环山接天号东湖;十尖石起时入梦,为学养性全在兹。
    可见,坂仔的山水给林语堂的影响是很大的。
    林语堂的祖父,是漳州北郊贫瘠的五里沙村的农民。1865年(咸丰十年),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的部队撤离漳州地区时,他被抓去当挑夫而失踪。祖母是基督教徒,生有二子。自从丈夫被抓走之后,她逃到厦门鼓浪屿,将次子送当地一个有钱的吕姓医生,将长子(林语堂的父亲)留在身边,相依为命。她是农家出身的妇女,力气很大,颇有胆量。有一次在五里沙受到十几个土匪袭击时,她竞挥动一根扁担将他们击退。
    林语堂的父亲叫林至诚,曾做过小贩,经常肩挑糖果或炒豆,四处叫卖。有时挑米去监狱卖,或挑竹笋到漳州去出售。十三四岁时,他还无偿地为一位牧师搬运行旅,走了八九十公里,结果,超负荷的重担使他的肩膀上留下了一个永不消失的疤痕。他后来把自己肩上的疤痕指给孩子们看,“要小孩们知道必须刻苦耐劳,才能站起来做人,”。24岁时,他人了教会的神学院,成了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在坂仔村传教。他同情劳动者,敢于跟邪恶的税吏、乡绅抗争,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和“乐天派”,“敏锐而热心,富于想象,幽默诙谐。”他通过自学,有一定的中文修养。而且由于经常阅读传教士范礼文博士介绍的“新学,,书籍,和上海基督教学会林乐和牧师(YoungJ.Allen)主编的《教会消息》,对西方文化有所了解,思想较新,因而不仅拥护光绪皇帝的改革新政,并希望自己的六个儿子都能上大学读书,甚至列牛津大学、柏林大学去深造。
展开
目录
总序
重写近代诸子春秋
序言
英文提要
前言
第1章早年的文化薰陶
1.1“山地的孩子”
1.2在寻源书院
1.3在圣约翰大学

第2章出国游学前后的文化汲纳
2.1在清华学校
2.2在哈佛大学
2.3在乐魅索、耶那和莱比锡大学

第3章重返北京初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其它
3.1执教北京大学
3.2提倡用科学方法研究国学
3.3研究语言学
3.4首倡幽默
3.5批语泰戈尔的说教

第4章《语丝》时期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致力于社会批评
4.1参加《语丝》
4.2主张彻底改造“国民性”
4.3斥责绅士名流的“高调”
4.4抨击“勿谈政治”
4.5支持“女师大”学生的正义斗争
4.6“首都革命”中的勇士
4.7“费扼泼赖”——由赞同到摈弃
4.8“三?一八”惨案发生后的悲愤
4.9“打狗运动”的急先锋
4.10对执政府和“叭儿狗”的总攻击
4.11被迫逃亡

第5章在厦门大学和武汉革命政府期间的文化活动
5.1出任厦门大学文科主任兼国学院总秘书
5.2继续从事语言学研究
5.3反对扼杀国学研究
5.4“没有尽到地主之谊”
5.5终于离开厦门大学
5.6“投身加入武汉的国民政府服务”
5.7抨击“东方文明”
5.8“对那些革命家也感到腻烦”

第6章到上海后的国学研究和对东西文明的态度
6.1重逢鲁迅与在中央研究院任职
6.2不满黑暗现实
6.3《子见南子》事件
6.4语言学研究取得新的成果
6.5在东吴大学任教和编写英语教材
6.6论东西文明
6.7论白璧德的古典主义与克罗齐的表现主义

第7章《论语》前期的社会活动和文化活动
7.1创办《论语》
7.2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宣传主任”
7.3欢迎萧伯纳
7.4讥评时政
7.5进一步提倡幽默
7.6提倡性灵
7.7提倡语录体
7.8提倡俗字(简体字)

第8章创办《人间世》、《宇宙风》和写作《吾国与吾民》
8.1创办《人间世》
8.2畅谈小品文的特性
8.3西方小品文艺术和中国小品文传统
8.4“到底是前进的”
8.5创办《宇宙风》
8.6反对文学成为“政治的附庸”
8.7重视古代文化遗产
8.8“尽了它们的使命”
8.9《语言学论丛》和《大荒集》《我的话》出版
8.10《吾国与吾民》的写作由来
8.11《吾国与吾民》的不同反响
8.12《吾国与吾民》是一部怎样的书?
8.13举家旅美

第9章在海外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和宣传抗日救国
9.1旅美之初
9.2《生活的艺术》轰动美国
9.3《生活的艺术》的内涵
9.4宣传抗日救国
9.5编写《孔子的智慧》
9.6充满传统文化精神的民族正气歌——《京华烟云》
9.7传统文化成为抨击法西斯的武器
9.8回到重庆
9.9《中国与印度的智慧》和《啼笑皆非》
9.10再回重庆

第10章继续在海外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和反对美国制造“两个中国”
10.1以传记形式介绍中国文化——《苏东坡传》
10.2编写《老子的智慧》
10.3译介中国古代小说名作
10.4三次荣获荣誉博士学位
10.5严肃的历史传记——《武则天传》
10.6初次访台和反对制造“两个中国”
10.7到华盛顿讲演和遨游中南美六国
10.8乡愁益浓
10.9结束旅美生涯

第11章在台湾从事文化活动的新绩
11.1定居台湾
11.2《无所不谈合集》
11.3《红楼梦》研究
11.4主张“回复孔孟面目”
11.5提倡整理汉字
11.6主编《当代汉英词典》
11.7饮誉国际文坛
11.8告别世界
林语堂学术行年简表
参考资料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