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一颗清亮的大星:胡适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20078790
  • 作      者:
    胡仰曦著
  • 出 版 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胡适是一个褪了争的诗人、一个落了伍的外交家、一个最卓越的政论家,一个永不停止的真理追求者,是一颗清亮的大星。胡适是“饭”,对于饥饿者来说吃饭是最急切的事情,但口味各异。
  本书从社会、文化、历史、政治,以及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等多重视角,通过细密的观察,着意描绘出一个真实、鲜活的胡适,向读者呈示其起伏跌宕的一生及生动丰富的气质个性。
展开
内容介绍
  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的天幕上,有一颗“清亮的大星”。——他就是胡适。他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是北京大学教授,是《新青年》撰稿人和编辑,是旧时代的掘墓人、新文化的先驱者。后来,又担任过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大使、行政院最高政治顾问、北大校长、台北“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在一个风云激荡、天翻地覆的大时代,扮演了各种举足轻重的角色。
  《一颗清亮的大星:胡适传》从社会、文化、历史、政治,以及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等多重视角,通过细密的观察,着意描绘出一个真实、鲜活的胡适,向读者呈示其起伏跌宕的一生及生动丰富的气质个性。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章  “糜先生”的上庄九年
  《诗经·鲁颂·驷》有句:“有骓有马丕”,又有“有驿有骐”。《诗经·大雅·生民》有句:“诞降嘉种,维柜维秠,维糜维芑。”糜儿知道,二哥的名字是洪骓,三哥的名字是洪坯,自己的名字是洪骍;糜儿还知道,二哥又名嗣柜,三哥又名嗣秠,自己又名嗣糜。糜儿不知道,如果他再有一个弟弟,那么一定会名洪骐,又名嗣芑,因为,那个时候,糜儿还没有读过《诗经》。
  刚刚回到家乡的糜儿,虽按虚龄号称五岁,却比同龄儿童显得更为文弱体赢,甚至还不能独自跨过一个七八寸高的门槛。站在自家的八字门内,他羞怯又好奇地看着外面这个陌生的世界,谛听着来来往往的人们说着与自己父母一样的绩溪乡音,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女孩子们在天井旁把柿核劈作两半,掷在地上看阴阳来比赛,叫作“苏子”。另有一种“码子”,俗称“收码”,起先用花岗石磨光的小石子或石卵子,后来改用小布头包一撮米。男孩子们则忙着“掷铜钱”、“打鳖”,糜儿跌跌撞撞地跑过去想要加入他们,却被一把拉人由母亲、大姐、外祖母和小姨等女人所组成的保护性包围圈内,不许他与其他顽童“瞎野”。
  二哥回家的那天,母亲正在家中老屋的前堂,坐在房门口的椅子上。忽听得父亲的死讯,身子往后一仰,连椅子一齐倒在房门槛上。东边房门口坐的珍伯母也放声大哭起来。一时,屋里满是悲声。只见二哥红着眼睛,将几张纸郑重地交到母亲手上。母亲望望纸,又望望糜儿,一脸凄惨情状。糜儿则呆立在院中,只觉得天地都翻覆了。
  自那一日之后,实龄三周岁零几个月的糜儿便被抱上一只高凳,在四叔介如先生的学堂里读书了。凳子太高,以致于糜儿坐上了便爬不下来,还要别人帮着抱他下来。即便如此,糜儿却不算“破蒙”的学生,他已认得近一千个字了。那还是在台湾的时候,父亲就在方块红笺上亲手写楷字教他认,母亲在旁充当助教。糜儿认的是生字,母亲便借此温习她的熟字,父亲太忙时,她就是代理老师。如今,这些红纸方字与二哥带回的那几张纸成为了母亲的至宝,每天天刚亮时,母亲就把糜儿喊醒,叫他披衣坐起,开始一套制度化的程式——早课反省。母亲看他清醒了,才一一指出昨天他说错了什么话,做错了什么事,要他反省认错。糜儿照例认错,表示不再重犯类似的错误或过失。于是母亲便拿出红纸方字与那几张纸勉励糜儿用功读书,奋求上进。有时她还会加进许多对父亲品性学问种种长处的回忆,要求糜儿继承父志、开拓父业,做一个像他父亲那样品行无亏、于世有用的人。她反复说的几句话是:“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即丢脸)。”这样的早课持续了几年之后,糜儿才渐渐明白二哥交给母亲的那几张纸实是父亲的遗嘱,遗嘱上说:“糜儿天资颇聪明,应该令他读书,教他努力读书上进。”
  早课之后,糜儿马上起床穿衣,赶上早学,这时往往天刚大明。学堂“来新书屋”的锁匙放在禹臣先生(四叔介如选了颍州府阜阳县训导之后,家塾移交给族兄禹臣)的家里,糜儿照例先到学堂门口张望一下,便径直跑去先生家打门,先生家里有人将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他接了锁匙跑回去开学堂门,第一个坐下来念生书。等到先生来了,糜儿背出生书,才回家去吃早饭。吃了早饭再去学堂上课,下午也有课,晚上还要念夜书。糜儿读的第一部书是父亲自己编写并亲笔抄写的一部四言韵文《学为人诗》,说的是做人的道理。开头几句为:“为人之道,在率其性;子臣弟友,循理之正;谨乎庸言,勉乎庸行;以学为人,以期作圣……”第二部书也是父亲编写的四言韵文《原学》,略述哲理。第三部书叫作《律诗六钞》,似是姚鼐的选本。糜儿虽不曾读《三字经》,却因听惯了别的小孩子高声诵读,也能背出一部分;尤其是那五七言的《神童诗》,如“人心曲曲弯弯水,世事重重叠叠山”之类,许是喜欢重字双声的缘故,常常挂在嘴上念着玩。私塾九年,糜儿先后读了《孝经》、《幼学琼林》、《小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书经》、《易经》、《礼记》、《纲鉴易知录》、《御批通鉴辑览》以及《资治通鉴》。
  糜儿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守瓒叔家的嗣昭宁可睡在麦田或稻田里挨饿,情愿被捉回来挨一顿毒打,遭大家的笑骂,也不肯念书。他也不明白为什么其他学生的蒙馆学金只要两块银元,而母亲第一年就送六块,以后逐年递增,最后一年竟“打破纪录”加到了十二块。直到有一天,一个同样读过《四书》的同学拿着家信来问他:“糜,这信上第一句‘父亲大人膝下’是什么意思?”糜儿这才明白自己是一个受到特别待遇的人。母亲大概是受了父亲的嘱托,要求先生为自己“讲书”,每读一字,须讲一字的意思;每读一句,须讲一句的含义。而在上海受了时代新思想影响的二哥与三哥既不要糜儿“开笔”学作八股文,更不要糜儿学作策论经义,他们也只要先生给糜儿讲书,教糜儿读书。因此,虽然糜儿念的几本书中有很多是乡里先生讲不明白的,但每天总能遇着几句可懂的话。
展开
目录
自序: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
第一章  父亲与母亲的传说
第二章  “糜先生”的上庄九年
第三章  上海滩上的“愤青”才子
第四章  “国人导师”的精神预备期
第五章  旧中国的新青年
第六章  内忧外患中的现代孔子
第七章  一尾“老鸦”的哑啼
第八章  光与火的洗礼
第九章  奔赴国难的书生大使
第十章  “小卒”沉底的飘零岁月
第十一章  “大星”的陨落
主要参考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