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千家驹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8095755
  • 作      者:
    朱连法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朱连法,浙江省武义县人,因“文革”而小学辍读,后从浙江农业大学社会文化专业毕业,从事群众文化和旅游管理工作至今。发表文学作品、学术论文50余篇,逾200万字。与他人合著出版《群众文化管理学》、《群众文化学》,为中央电大中文系群文专业基础教材,后者获政府最高奖——国家文化部群星奖金奖。著有《新沸点——武义旅游业发展研究》(合著)、《大玩家·留住芳华》、《江南古村落·风水郭洞》、《江南古村落·太极俞源》、《江南古村落·八卦诸葛》、《趣谈温泉与养生》、《品味武义》、《悦读武义》、《民国上将汤恩伯》等,另编著《评读武义三十年》。
展开
内容介绍
    千家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北京大学讲师,广西大学教授。历任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顾问,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民盟中央副主席。著有《中国的内债》、《新财政学大纲》、《中国货币发展简史》等。<br>    千家驹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是浙江省金华地区首位中共党员。他师承胡适,与吴晗有“五同”之谊。周恩来曾告诫他不要锋芒毕露,毛泽东曾与他探讨中国革命的前程,蒋介石曾对他进行劝驾与封杀;他差一点被军阀政府枪毙,“文革”中跳崖自杀又被救起;他在全国政协大会直抒胸臆而博得空前掌声;他著作等身,乡亲为之建了藏书阁;他一生服膺马列,皓首之年却在异国“皈依佛门”;逝世前两年,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为其贺寿……<br>    《千家驹传》在如实记载千家驹一生的同时,也对他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胡耀邦、陈云、薄一波、江泽民、李瑞环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往还,与老舍、翦伯赞、范长江、金仲华、邓拓等至交的深情厚谊,以及对振兴中国经济、教育的疾呼等,作了生动的描述。
展开
精彩书摘
    就读中小学<br>    千家驹的母亲,是旧社会一个悲惨而伟大的母亲的典型。她出生在武义城南20里的郭洞村一个贫农家庭,未读过书。她曾告诉儿子家驹,她这条命是捡回来的。<br>    母亲何氏,讳舍耕。她出世时,由于家穷难养,生父本想把她溺死。那个时候,重男轻女,溺婴之风甚盛,一些贫苦人家生下女孩,即行溺毙。幸有邻居力劝,说这事有损阴德,父母才把她留养起来。她长大后,以通常“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方式,嫁到了县城干家。<br>    那时,一般妇女都要缠足,视“三寸金莲”为美女的重要标志。农家女何舍耕从小要上山下田劳作,虽也裹过脚,但未裹成“三寸金莲”,故被人称为“大脚婆”;加上她性情刚强,脾气急躁,因而,婚后越来越不合丈夫心意。先天性“兔唇”的干照古,自愧貌丑,才娶了她;后经过补唇整容,便抛弃了结发之妻。<br>    何舍耕有普通劳动人民刻苦勤劳的优良品质,她以自己超常的辛劳与奉献,承担起侍奉公婆、抚育二女一子的重任。尽管丈夫弃她而去,她依然视承传干家香火为己任,对儿子家驹悉心抚养,生}白他有半点闪失。她疼爱儿子,胜过她自己的生命,儿子4岁时才断奶。<br>    1914年,她把5周岁的儿子送进县城皂角庙小学读书。这已是新式学堂,不再念《三字经》,读的是“人、手、足,狗、牛、羊”。安徽籍的王炽康老师,为他们教了《孟子》、《古文观止》等课文。<br>    当时学制,初小读4年,高小读3年,家驹在1918年进入壶山高等小学。那时,武义还没有中学,这所高小就是武义全县的“最高学府”了。<br>    校长徐耀光先生,是武义县首屈一指的乡绅,德高望重;他的两个儿子都在北京行医,其中一个还留学过日本,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耀祖光宗的大事。<br>    徐校长学问渊博,让千家驹至老未忘。他记得开学的第一天,徐校长亲自给他们上课,讲《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句话,就整整讲了一个多钟头。<br>    家驹入壶山高小的第二年,一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与科学的五四新文化席卷着中国大地,浙中小小的武义县城也或多或少地受到震动,“不亦说乎”的影响力逐日减弱。<br>    天资聪颖的千家驹,自小爱好读书识字,记忆力甚强,虽未被称为“神童”,也是学校里的佼佼者。十二三岁时,他已开始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演义》等,无一不读,手不释卷。他对《红楼梦》却没有兴趣,书中缠绵悱恻的男女之情,他还难以领会与理解;但在进入大学后,最让他人迷的古典小说,却是《红楼梦》,连做梦也与宝玉、黛玉在一起。<br>    在母亲看来,不好好学习课文,把业余时间都花在破旧的古书里,自然是不可轻饶的。为了阻止儿子看小说,她不知骂了他多少回。目不识丁的她,只知道这些小说是“闲书”,小孩子看不得,要儿子整天读《论说精华》(母亲讹成《论说金华》)、《论说文范》等,这是当时升考中学必读的参考书。<br>    未满12岁的千家驹高小毕业时,母亲张罗着让他去金华投考中学。<br>    以产火腿著称的金华,在前清为府治,民国成立后,取消“府衙”,以大行政区辖八县。辖区内只金华设有一所省立中学、一所省立师范及美国教会办的一所成美女子中学。有的县虽有县立中学,但教学质量很差,金华八县的小学毕业生,要升学的,只得集中到金华考试。这跟过去科举时代八县童生都到金华考秀才,几乎没什么两样。<br>    从武义到金华,当时只有70华里崎岖不平的山道。有钱人家可以坐轿子,贫穷人家只得靠两条腿走路。武义有江通金华,有小船往来其间,涨水时一天可到,但枯水时得行三四天,不如走旱路可靠。一天走70里路,对于一个不满12周岁的学童来说,是一件很不轻松的事。<br>    1921年暑假,在同乡的带领下,千家驹结伴而行。他们起早摸黑两头乌,走得脚底起泡,两腿酸痛,终于抵达金华。投考省立第七中学,竟一举而中。返家报喜后,母亲为之准备行装。买不起皮箱,只得用竹笼替代,装满被服,雇人挑着,一起再到金华。千家驹进了中学,一住就是半年,寒假才得以回家。<br>    在第七中学,千家驹只读了一年,便转学到金华第七师范学校。原因是中学的学费太贵,包括住宿费、伙食费、学杂费、讲义费等,一年得七八十元左右,家里支付不起;而师范学校则有公款补助,学杂费全免,伙食费只要交半价,一年有三四十元便够了。不过,中学读4年毕业,师范则要读5年。<br>    千家驹父亲弃家外出后,每月仅向家里提供10元生活费,母亲要养活一家四口和培养子女,十分艰难。勤劳的母亲整天在家做鞋子和供佛用的宝锭,卖给杂货店,以供家用,而供应一年七八十元的学费,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于是,母亲到处托亲戚朋友说情,才把家驹转到了师范学校。<br>    与吴晗义结金兰<br>    在第七中学的一年中,千家驹遇上了两个日后名声显赫的人。一个是汤恩伯,一个是吴晗。<br>    本书篇首所提的汤恩伯,年长千家驹9岁,1922年3月考入日本明治大学。就在赴考前夕,他路过金华,七中的几个武义同学招待了他。聚会中,同乡们说到千家驹如何刻苦用功,但因被父亲所遗弃,家中贫困,生活极为俭朴。<br>    ……
展开
目录
引言<br>第一章  书香之家<br>单门独子,“千家一驹”<br>就读中小学<br>与吴晗义结金兰<br>金华八县首个跨党分子<br>“合会”资助上大学<br>第二章  北大熔炼<br>步入风雨飘摇的学府<br>遭遇“清党”<br>失礼于教育总长<br>被捕入狱,枪口余生<br>钻进“象牙之塔”<br>“五同”之谊的吴晗<br>示威南京城<br>出任北大非常学生会主席<br>周旋特务学生<br>“捣蛋分子”巧过毕业考试关<br>第三章  知遇胡适<br>“千家驹是谁的笔名?”<br>处女作《中国的内债》问世<br>与吴半农合译《资本论》<br>短命的民权保障同盟<br>陶孟和所长大发雷霆<br>主编《农村周刊》<br>初登大学讲坛<br>胡适证婚<br>第四章  热血救国会<br>投入南京抗日救国洪流<br>冯玉祥听课<br>避难青岛<br>论战梁漱溟<br>第五章  “客卿”广西<br>就聘广西大学<br>周恩来告诫:不要太露锋芒<br>展才于经济建设研究<br>主编《中国农村》月刊<br>轮流主编《国民公论》<br>未能到任的中山大学教授<br>与陈璧君的“两面之缘”<br>第六章  流亡香港<br>初入避风港<br>家遭浩劫<br>神秘的资助<br>患难中的友情<br>第七章  颠沛桂林<br>蒋介石的“劝驾”与“封杀”<br>交友叶挺将军<br>地下党再伸援手<br>昭平与何香凝为邻<br>创办《广西日报》昭平版<br>平械斗和办中学<br>第八章  再避港湾<br>拜访李济深<br>独创经济通讯社<br>敬慕马寅初<br>为民盟奔忙<br>奔赴解放区<br>第九章  艳阳岁月<br>西柏坡拜见毛泽东<br>受聘人行高级顾问<br>聆听刘少奇“剥削有功”论<br>参加筹建新政协<br>相伴陈云上海之行<br>荣任中央私企局高官<br>周总理约谈起草“私企条例”<br>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br>陈毅埋单<br>第十章  “过关”出国<br>毛主席说:“你们要过好土改关”<br>“三反”,周总理保他一次性过关<br>赴朝慰问志愿军<br>访问苏联“老大哥”<br>出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br>第十一章  “反右”狂澜中<br>整风运动的赶潮人<br>响当当的反右运动“左派”<br>“反党纲领”闯大祸<br>漏网之鱼的“右派”的言论<br>未曾上交的“自我检查”<br>第十二章  “文革”洗礼<br>成为吴晗的“黑帮分子”<br>红卫兵抄家<br>香山“鬼见愁”跳崖<br>扣上“叛徒”的帽子<br>爱妻长辞<br>“你有严重的政治问题未交代”<br>令人啼笑皆非的干校生活<br>读书的黄金时代<br>第十三章  雨后天晴<br>致信邓小平:斯人不出,如苍生何<br>报章又见千家驹<br>心系教育<br>胡耀邦的亲笔复信<br>与薄一波谈整顿文风<br>深圳市发给第0001号聘书<br>小结古稀年<br>第十四章  皓首尚直言<br>出访美国、日本<br>再吐重视教育之心声<br>雅园留住话<br>蘸着血泪写春秋<br>畅唱丹心正气歌<br>留居美国,皈依佛门<br>去国仍忧思<br>八甸老翁披婚纱<br>第十五章  归去来兮<br>江泽民准他自由来去<br>老夫再作“黄昏颂”<br>宝岛之行<br>著作垒就丰碑<br>李瑞环贺寿<br>参考文献<br>千家驹世系图<br>千家驹年表<br>千家驹著作一览表<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