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缘起
上编 朱自清与“京派”文人
引言
第一章 少年书生扬州才俊
苏北海州出生/邵伯镇和铁牛湾/春天书房里的启蒙仪式/晚上的私
塾/辛亥革命和家庭变故/扬州梅花岭父亲讲古/抵制日货的爱国宣
传/中学时代的文学梦想
第二章 北大学子五四诗人
1916年考进北京大学预科/亲历五四新文化运动/陈独秀和《新青
年》/预科提前报考本科哲学门/回扬州老家结婚/改名朱自清/参
加平民教育演讲团/第五批加入新潮社的会员
第三章 重返江南桃李春晖
与俞平伯结伴南下/杭州一师和扬州八中/上海中国公学初识叶圣陶
朱自清与《诗》月刊和湖畔诗社/朱自清和《雪朝》诗人/温州的踪
迹/宁波四中初识夏丐尊/江南师友和白马湖
第四章 清华学者出入京派
清华古月堂的新客/父亲的来信和《背影》/1928年的艰难选择和
《荷塘夜色》/杨振声的赏识和胡适、周作人的影响/《那里走》和
“京派”文人的文化立场/《大公报》和《文学杂志》/30年代最活
跃的新文学批评家
第五章 西南联大学术高峰
卢沟桥的枪声/南下长沙/文化西迁/边城蒙自/《诗言志辨》和
《经典常谈》/《新诗杂话》和《论雅俗共赏》/国文教学和叶圣陶
诗学研究和闻一多/狷介自守的民主立场
第六章 背影远去文脉长存
1948年夏天无法相信的噩耗/师友的缅怀和追忆/“教授治校”和梅
贻琦的教育思想/清华大学和现代人文精神/文笔风流,文脉长存
下编 朱自清与中西诗学
引言
第七章 五四新文学研究的初步实践和学术视野
从新诗创作走向新文学批评/《民众文学谈》《短诗与长诗》《(冬
夜)序》《(蕙的风)序》《读(湖畔)诗集》《(忆)跋》/中国
新文学研究的学科意-/g/《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20年代新诗发展
概观/《中国新文学大系》
第八章 中国新诗批评的理论建树:《新诗杂话》
《新诗的进步》《解诗》《诗与感觉》《诗与哲理》《抗战与诗》
《爱国诗》《译诗》《朗读与诗》/卞之琳《距离的组织》
第九章 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先声:《中国歌谣》
民间歌谣与五四精神的合流/《歌谣周刊》/作为诗学起源的歌谣研
究/《粤东之风·序》/以古诗笺释为主的诗学审美素养/《古诗歌
笺释三种》/《十四家诗钞》《宋五家诗钞》
第十章 中国古典诗学的正本清源:《诗言志辨》
《诗言志》/《献诗陈志》《赋诗言志》《教诗明志》《作诗言志》
《比兴》/《毛诗郑笺释诗》《兴义溯源》《赋比兴通释》《比兴论
诗》/《诗教》/《六艺之教》《著述引诗》《温柔敦厚》/《正
变》/《风雅正变》《诗体正变》
第十一章 国学典籍的雅俗共赏:《经典常谈》
中国诗教的文化传统:《经典常谈》/诗教与文艺大众化的结合:
《语文零拾》/文学、语言问题的讨论:《标准与尺度》/诗学的深
层挖掘与现实的结合:《论雅俗共赏》
第十二章 朱自清诗学批评的现代建构
知史通变:以史的观念汇通古今中西/钩稽考辨:现代立场的考据释
义理论/雅俗共赏:学术精神与人文情怀的融合/披沙拣金:古典与
现代之间的诗学批评/借鉴西方:比较视域下的诗学阐释/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远去的背影:朱自清及其诗学研究》,文学对于人性的完美怀,传承了“诗教”文化的精神命脉,启迪着自由独立的个性思想,“京派”作家的人文情怀,超越了时空,沟通了东西方文化的审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