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发现卞之琳:一位西方学者的探索之旅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0099613
  • 作      者:
    (美)汉乐逸著
  • 出 版 社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发现卞之琳(一位西方学者的探索之旅)》以文本为经,历史为纬,采用传记式研究方法,系统、全面地审视了我国“现代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卞之琳的生平及其作品,详细评析了卞之琳的诗歌创作、诗歌理论、文学翻译、翻译理论。当代诗坛元老屠岸先生评价说:“汉乐逸的这部论著篇幅不长,但质量很高。其特点是史论结合,繁简得宜,语言精粹,逻辑严密;有如评传,但无某些评传的烦琐考证之弊。曾有一些以文学家为传主的纪实作品,偏重史实,忽略文本;或者反过来,囿于文本,疏离背景。汉乐逸此书二者均不偏废,为读者提供了全面了解卞之琳文学成就的通道。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即摒除了术语的堆砌和理论的玄奥,做到了深入浅出,因而引人入胜。”
展开
精彩书摘
    1955年,卞之琳结了婚。(他的妻子青林在50年代和60年代早期以短篇小说而知名。他们在1957年生了一个女儿。)
    在同一年,他到波兰参加了纪念波兰大诗人密茨凯维支(1798-1855)百年忌辰的大会。密茨凯维支在中国久负盛名,鲁迅曾译过他的一些作品,并给予了高度赞誉;他的代表作《塔杜施先生》的中文版也于1950年出版;1954年,作家出版社又推出了《密茨凯维支诗选》。在波兰停留的一个月间,卞之琳结识了诗人帕布罗·聂鲁达。
    正是在1955年,共产党开展了让作家和其他知识分子接受再教育的运动。按照梅勒·格尔德曼的说法,这是“社会主义中国规模空前、高强度、全国范围的意识形态重塑运动”。运动的焦点是党对著名作家胡风的批判。胡风是主张评判文学时摒弃纯政治标准的代表人物之一。
    1956年,卞之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同年5月,党的宣传部长陆定一公开呼吁对知识分子实行更宽容开放的政策。这个政策后来被概括为著名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虽然意识形态氛围的转变已经酝酿了数月之久,中国作家对新宣布的文化自由政策却反应迟钝。反胡风运动的记忆仍萦绕在他们的脑海中。直到第二年,作家和专业人士们才真正敢对党提出批评。
    就卞之琳个人来说,1956年最重要的事件是《哈姆雷特》译本的出版。这本书堪称他职业生涯中的里程碑,将他从事的多种活动暂时汇聚到一起。最重要的一点是,从翻译艺术的角度看,此书的成就无疑是杰出的。虽然几十年来,莎士比亚早已通过翻译为中国人所熟知,但现有的多数译本都是散文体,包括传奇人物朱生豪(1912-1944)的众多译本。此人虽然缺乏专业训练,并且疾病缠身,却将毕生精力倾注到了莎作的翻译中。
    卞之琳的《哈姆雷特》译稿实际完成于1954年末,当时朱生豪的译本已经以普及读物的形式出版了。卞之琳在译作完工之前,有意识地没有参考朱的译本。因此,当两个版本的措词偶有雷同的时候,他觉得没有改动的必要。
    卞之琳的译本是以当代汉语口语为基础的诗体,以其高水准赢得了盛誉,从1956年到1958年就重印了两次。证明其生命力的一个事实是,出版二十年后,它仍被广泛用作大学的教科书。
    这个译本所凝聚的艰辛研究工作至少可追溯到与燕卜荪共事的日子,当时很少有人意识到它重要的预示意义:从此以后,卞之琳将主要扮演学术研究者的角色。这是他译的第一部莎士比亚悲剧,以后他还会译更多,但这方面的工作得等到70年代晚期政治恢复平静的时期才会取得全面突破。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早年
第二章  三十年代
第三章  战前诗歌
第四章  四十年代
第五章  五十年代
第六章  六十年代及以后
参考书目
引用诗歌全文
译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