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全盘西化台前幕后:陈序经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8065991
  • 作      者:
    夏和顺著
  • 出 版 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陈序经先生1909年随父去新加坡就读,1925年7月获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授予的学士学位;1926年获美伊利诺斯大学硕士学位,两年后再获该校博士学位,回广州岭南大学社会学系任教;1934年l1月15日在《广州民国日报》发表《中国文化之出路》一文,在全国引发一场激烈的文化大论战;1938年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法商学院院长,为该校最年轻的院长;1944年8月应美国国务院的邀请赴美讲学一年,期间曾会晤爱因斯坦;1948年8月1日出任岭南大学校长。1956年任中山大学副校长。1962年任广州暨南大学校长;1964年调任天津南开大学副校长;1967年“文革”中被指控为“里通外国”“特务间谍”,2月16日患心肌梗塞在南开大学逝世。1979年5月南开大学为其平反。
  本书为其传记,记录了其生平事迹。
展开
作者简介
  夏和顺,1964年出生,安徽郎溪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学士,中山大学文学硕士。媒体从业人员,供职于深圳某报。近年从事自由主义文化传统与岭南文化研究,曾合作编写《深圳九章》,著有《叶启芳传》(合著)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全盘西化的最有力鼓吹者?功勋卓越的岭南大学校长?含冤而逝的南开大学第六副校长?历史和历史中的人物是如此地纠缠不清,乃至于我们回头再望时竟是一片迷茫。但无论怎样,作为现代教育史、文化史的一个标志性人物,陈序经博大精深、历经坎坷的一生是一个绝好的文本,足以让我们领悟20世纪中国文化变迁的轨迹。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天涯海角
   海南陈家
  陈序经的故乡在广东省文昌县(今属海南省)清澜港瑶岛村。文昌位于海南岛东北部,其东南和北面是南海和琼州海峡,陈序经的家乡更是紧贴海岸线,可以说,他是地道的海的儿子,大海将蔚蓝色文明的因子注入了他的血液中。
  海南岛是中国第二大岛,物产丰饶,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远在2000多年前的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即在海南岛建立珠崖、儋耳两郡,海南岛从此纳入中国版图。据说,之所以称珠崖、儋耳,是因“崖岸之边产珍珠”和当地黎民的耳朵上戴有大耳圈之故。从汉武帝至南北朝期间,海南岛郡县设置变动很大,并一度由合浦郡兼管。三国时海南岛归吴国管辖。至梁代大同中叶(540-441)又在海南岛重建崖州。隋朝一统中国后,将崖州改为珠崖郡,且在其西南部新建临振郡。唐朝时,在海南岛建立5州22县,许多名称至今仍沿用。
  五代以后,战事频繁,大批汉民迁居海南岛。汉族的迁入带来了中原文化,推进了海南岛的文明进程。同时,由于海南岛远离大陆政治中心,被视为天涯海角,因此它成为历代朝廷要犯,特别是政治犯的流放地。
  海口市如今仍存有五公祠、苏公祠等,五公祠是为纪念李德裕、李纲、赵鼎、李光和胡铨五位历史名臣而建,苏公祠则为纪念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而建。这些人都是被谪居到海南岛的,他们未必都对海南岛作出过什么贡献,但他们或是名臣或是文豪,海南人景仰他们,把他们供奉于庙中视为神灵崇拜。这就是文化的辐射与传承,海南岛也在这种不经意的浸染中形成自己的文化积淀。
  元代海南岛又称为琼州路,其建制仿宋代辖3州13县。明朝海南岛称琼州府,清代又将琼州府改称琼州道,清末又划分为3州13县。“琼为都会,居岛之北,儋居西陲,万居东陲。”
  文昌的历史与海南岛一样可追溯到汉武帝元封元年,其初立县时称紫贝,尔后三易其名,唐太宗贞观元年(627),改为文昌县,意为“偃武修文”。文昌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明朝出过与海瑞齐名的丘浚,近现代史上更是产生过一批政治、经济、文化巨星。宋庆龄、宋美龄、宋霭龄等宋氏家族成员人们耳熟能详,文昌还是共产党大将张云逸、国民党将领陈策等196位将军的故乡,被称为“将军之乡”。而在文化界,陈序经是其杰出代表。
  陈序经曾在文昌县城公仔桥上自拍过一张故乡的风景照,照片是黑白底色,以县城为背景,画面上有静静流淌的文昌河,还有驶向远方的船帆。他将这张照片镶嵌在玻璃镜框中,不论走到哪里,一直随身携带。陈序经一生走南闯北,历经欧风美雨,但故乡在他心中永远是一道抹不去的美丽风景。
  陈序经晚年事业困顿之际,思乡聊以慰藉心灵,他曾作《珠崖篇——思乡随笔》,一抒积郁多年的乡情,书中对故乡的山川河流、人情风物作出细致描述。《珠崖篇》手稿完成于1966年,也即陈序经去世的前一年,这份手稿长期由他的女儿陈云仙保存。2003年,为纪念陈序经诞辰100周年,此书正式由长征出版社出版。陈序经在此书开篇即写道:“我年少赴叻(按:指新加坡,中国侨民称新加坡为石叻、叻埠),长而求学,离乡四十载,去乡愈久愈远而思乡之情愈为殷切,岂年纪愈深而愈增益之耶?”
  海南岛有300多万华侨,分布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文昌即有120多万华侨。
  陈序经在《珠崖篇》中,曾用大量笔墨描写海南的侨胞。他写道:“海南人出洋最多的地方是文昌。文昌的好多乡村可以说没有一家无洋人,自己所在的瑶岛村就是这样,其实每家在海外的人数多于在家的好几倍,海南岛出洋的至少130万人(按:指当时),而在马来西亚长期居住的侨民就不下60万,其次是暹罗、越南、印度尼西亚、柬埔寨、缅甸、老挝等地。”1935年,陈序经先后周游东南亚各国,见到许多地方的海南侨胞,在和侨民交谈中,他得知单是文昌来的华侨就有30多万人。当时海南文昌本地常住人口也不过30多万,所以他说“海外的文昌人和岛内的文昌人一样多”。
  海南人为何频频下南洋,陈序经分析道:海南岛在地理上接近越南半岛,又是中国最南部的地区,在海道交通上是与东南亚各地最为接近的地方,加之抗战时期海南岛被日本占领,许多人便匆忙地逃往海外。
  陈序经说:“那个年代,出洋的海南人大多穷苦不堪,是因为在乡间或当地谋生不易,为生活所迫才不得不出洋的。那时出洋的旅费多是向别人借用,到了南洋后,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就是找到了也要做上一年半载才能还清这笔旅费。此外,还要每年寄钱回家当家用。这样地循环下去,东南亚的海南人,在经济上既难以发展,在人口上也难于增长。”他还说道,“大概到上世纪20年代,海南人才开始打破了不准带妇女到东南亚的禁例,也就从那个时候开始,在海外出生的小孩多了,海南人的整体经济状况开始好转。”
  陈序经的祖辈原来也是世代在海南岛打渔种地,后来因为生活贫苦,他的父亲陈继美才被迫出洋经商,这也是陈序经后来被定为“华侨资本家”出身的缘故。陈序经曾写《父亲》一文,开篇即讲述其家族的历史。
  陈氏祖先可以追溯到宋代进士陈俊卿,陈俊卿为福建莆田人。宋理宗嘉熙年间,陈俊卿的曾孙陈瑶由莆田迁往海南岛文昌县瑶岛村。陈瑶被尊称瑶公,是海南陈氏的一世祖,他的曾孙陈集(字筠)是明末进士。明亡后,陈集在文昌附近地评村一个小湖上筑屋而居,自称忠于亡明而不愿足踏清地。陈集是海南陈氏家族的骄傲,他退隐后每日弹琴写诗,终其一生,他的遗物中有一古琴,被陈序经的父亲保留着,直到抗战前夕还在。
  瑶公后世在海南文昌世代繁衍,多以打渔耕种为业。陈序经的祖父陈运彰生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3)九月十八日,从事捕鱼、运输业,他30岁那年,因在海上遭遇大风,翻船溺水身亡,最后连尸体也未找到。渔民的生活十分艰辛,大海在给予人类生存机遇的同时也蕴藏着巨大危险。陈序经还记得,他祖母去世时,人们用泥土做成人形权当祖父尸体,与其祖母合葬。
  陈运彰精明强干,敢于拼搏,十分勤俭,又非常乐观,他的性格无疑影响到其子孙。陈运彰与妻子祝氏,男出海,女织网,家庭生活十分美满。祝氏为文昌鸡寮村人,比陈运彰小4岁。丈夫遇难身亡时,只有25岁的祝氏悲痛欲绝,几欲跳海殉情,但她还是坚持活了下来,因为她怀着陈运彰的遗腹子,她的重任便是将孩子生下来并将其抚养成人。
  陈运彰死后20天,他的儿子陈继美呱呱坠地。
  陈运彰本是这个家庭的顶梁柱,他去世后,陈家只剩不到半亩地,祝氏与继美孤儿寡母,生活十分困顿,她只能靠织网养家。她织好网后,再从椰树上摘下几个椰子,挑两只篮子,一只摆放渔网和椰子,另一只安放儿子继美,挑到约六华里远的陈家市,把渔网与椰子卖了,买些盐与咸鱼或者米,再挑着儿子回家。祝氏每年都要养一头猪,也是用来卖掉补贴家用的,只有过年她才买一两斤猪肉吃。她也养几只鸡,偶尔会煮一个鸡蛋给儿子继美吃,自己则不知道鸡蛋的味道;也只有在春节时,她才会舍得杀一只鸡。春节杀鸡买猪肉,除给儿子吃外,还用来招待亲戚朋友。祝氏平时煮饭,三分之一是米,三分之二是番薯,每天两餐,每餐一碗,只有咸鱼虾酱或盐炒椰子丝送饭。P6-8
展开
目录
又见康乐园(自序)/1
引言 说不尽的“全盘西化”/1
第一章 天涯海角/6
海南陈家/6
懵懂少年/11

第二章 南方北方/17
从南洋到广州/17
康乐园里好风光/22
沪上求学/27

第三章 美雨欧风/32
负笈美利坚/32
在美国的社交与生活/37
执教岭南大学/42
再度留学/45

第四章 教育论战/51
父亲去世/51
关注大学教育方针/55
教育的中国化与现代化/59

第五章 全盘西化/64
“把中国民族从根救起来”/64
广东的尊孔读经运动/70
驳“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76
答胡适吴景超/81
答张东荪及其他/87

第六章 允公允能/92
私立大学的典范/92
南开经济研究所/97

第七章 都市乡村/104
质疑梁漱溟乡建理论/104
乡村建设运动的将来/107
国破山河在/112

第八章 弦歌不辍/117
西南联大最年轻的院长/117
在蒙自/122
旅行教授/126
战时困难生活/133
赴美讲学与研究/137

第九章 战后复校/143
胜利序曲/143
南开复校/146
与胡适先生论教育/150

第十章 重回岭南/155
张伯苓的选择/155
长校岭南大学/160
动荡中的发展/167
东北区32号/173

第十一章 谈笑鸿儒/177
陈序经与陈寅恪/177
“抢来”姜立夫/181
重建岭大医学院/184
不拘一格搜罗人才/187

第十二章 风云变幻/194
举步维艰/194
“美帝分子”撤离/201
岭南大学的终结/205

第十三章 连番风雨/213
“奴化了我国的青年”/213
“还需学习涵养”/217
“学术争鸣更重要”/220
潜心著述/227

第十四章 归去来兮/236
再事行政/236
参加政协/239
最后的舞台/243
为暨大做贡献/247

第十五章 殒命北乡/255
南开“第六副校长”/255
经历“文革”风暴/259
含冤去世/264
附:陈序经先生年谱/269
参考书目/272
后记/27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