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争夺<br> 赤壁之战以后,孙权又把发展的重点转向淮南地区,并先后与曹操展开了近十一年的淮南争夺战,淮南地区也成为了曹、孙之间争夺的主要战场。<br> 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年底,孙权在赤壁之战结束后不久,亲率大军进攻合肥。拉开了淮南争夺战的序幕。<br> 《三国志?吴主传》:“权自率众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昭兵不利,权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喜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br> 《三国志?蒋济传》:“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颇复疾疫。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遣主簿迎喜。三部使赍书语城中守将,一部得入城,二部为贼所得。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br> 《三国志?张纭传》注引《吴书》:“合肥城久不拔,纭进计曰:‘古之围城,开其一面,以疑众心。今围之甚密,攻之又急,诚惧并命戮力。死战之寇,固难卒拔,及救未至,可小宽之,以观其变。’议者不同。会救骑至,数至围下,驰骋挑战。”<br> 献帝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曹操也将注意力转向淮南地区。《三国志?武帝纪》载:“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置扬州郡县长吏,开芍陂屯田。”曹、孙双方在淮南的争夺逐渐升级。<br> 献帝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亲率大军开始进攻濡须口。第一次濡须之战爆发。<br> 《三国志?武帝纪》:“十八年春正月,进军濡须口,攻破权江西营,获权都督公孙阳,乃引军还。”<br> 《三国志?董袭传》:“曹公出濡须,袭从权赴之,使袭督五楼船住濡须口。夜卒暴风,五楼船倾覆,左右散走舸,乞使袭出。袭怒曰:‘受将军任,在此备贼,何等委去也,敢复言此者斩!’于是莫敢干。其夜船败,袭死。”<br> 《三国志?甘宁传》:“后曹公出濡须,宁为前部督,受敕出斫敌前营……至二更时,衔枚出斫敌。敌惊动,遂退。<br> 《三国志?甘宁传》注引《江表传》:“曹公出濡须,号步骑四十万,临江饮马。权率众七万应之,使宁领三千人为前部督。权密敕宁,使夜入魏军。宁乃选手下健儿百余人,径诣曹公营下,使拔鹿角,跆垒入营,斩得数十级。北军惊骇鼓噪,举火如星,宁已还入营,作鼓吹,称万岁。”<br> 《三国志?吴主传》:“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初,曹公恐江滨郡县为权所略,征令内移。民转相惊,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十余万皆东渡江,江西遂虚,合肥以南惟有皖城。”<br> 《三国志?吴主传》注引《吴历》:“曹公出濡须,作油船,夜渡洲上。权以水军围取,得三千余人,其没溺者亦数千人。权数挑战,公坚守不出。权乃自来,乘轻船,从灞须口入公军。诸将皆以为是挑战者,欲击之。公曰:‘此必孙权欲身见吾军部伍也。’敕军中皆精严,弓弩不得妄发。权行五六里,回还作鼓吹。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权为笺与曹公,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别纸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公语诸将曰:‘孙权不欺孤。’乃彻军还。”<br> 第一次濡须之战,是孙权与曹操之间的一次直接的较量,双方的较量也持续到了次年的三月,曹操不得不无功而返。孙权出色的治军才能已经使得曹操佩服不已。“生子当如孙仲谋”是曹操对于孙权发出的由衷的赞叹。<br> 第一次濡须之战结束后不久,孙权便在同年闰五月迅速发动了l皖城之战。<br> 《三国志?吴主传》:“十九年五月,权征皖城。闰月,克之,获庐江太守朱光及参军董和,男女数万口。”<br> 《三国志?鲁肃传》:“十九年,(鲁肃)从权破皖城,转横江将军。”<br> 《三国志?吕蒙传》:“权亲征皖,引见诸将,问以计策。蒙乃荐甘宁为升城督,督攻在前,蒙以精锐继之。侵晨进攻,蒙手执袍鼓,士卒皆腾踊自升,食时破之。既而张辽至夹石,闻城已拔,乃退。”<br> 《三国志?甘宁传》:“后从攻皖,为升城督。宁手持练,身缘城,为吏士先,卒破获朱光。计功,吕蒙为最。宁次之,拜折冲将军。”<br> 皖城之战的胜利,是孙权与曹操争夺淮南地区战争中的一次重大胜利,不仅获得了大量的人口,同时还基本取得了合肥以南地区的控制权。为了继续扩大战果,孙权于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发动了合肥之战。不过这次以十万对七千的悬殊较量却是以孙权的失败而结束的。<br> 《三国志?吴主传》:“权反自陆口,遂征合肥。合肥未下,彻军还。兵皆就路,权与凌统、甘宁等在津北为魏将张辽所袭,统等以死扦权,权乘骏马越津桥得去。”<br> 《三国志?张辽传》:“太祖既征孙权还,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干余人屯合肥。太祖征张鲁,教与护军薛悌,署函边日‘贼至乃发’。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乃共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诸将皆疑。辽日;‘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李典亦与辽同。于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余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余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还修守备,众心乃安,诸将咸服。权守合肥十余日,城不可拔,乃引退。辽率诸军追击,几复获权。”<br> 《三国志?陈武传》:“建安二十年,(陈武)从击合肥,奋命战死。”<br> 合肥之战,原本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战斗,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但结果却是仅仅只有七千人的张辽打败了孙权的十万之众。究其缘由,主要是孙权的大意轻敌所致,被张辽钻了空子。<br> 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操发动了第二次濡须之战。这场战争既不激烈,也不紧张,结局也是出人意料。<br> 《三国志?武帝纪》:“二十二年春正月,王军居巢,二月,进军屯江西郝溪。权在濡须口筑城拒守,遂逼攻之,权退走。三月,王引军还,留夏侯悖、曹仁、张辽等屯居巢。”<br> 《三国志?吕蒙传》:“后曹公又大出濡须,权以蒙为督,据前所立坞,置强弩万张于其上,以拒曹公。曹公前锋屯未就,蒙攻破之,营公引退。”<br> 《三国志?吴主传》:“二十二年春,权令都尉徐详诣曹公请降,公报使修好,誓重结婚。”<br> 孙权与曹操在淮南地区进行了长达十年的争夺,首先是由于淮水流域的重要战略地位所决定的。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淮水流域,交接南北,是中国东部至为重要的战略地区。中原可循汝、颍、泗、沂等水路以及众多陆路抵达淮上,通过江淮地区,就可顺势而及长江,进入江南腹地。当南方欲北向发展时,以江淮地区为基础,越淮入中原,也相当便捷。所以淮水一线成为中间地带有一定的必然性,而其中江淮地区尤其成为争夺的重点。因为六朝以江南为立国之根本,南方无论是守国还是向北方进攻,江淮必据必守。孙权在江淮的军事行动,一方面是解除长江防线的危险,另一方面也是抢占北进的基地,毕竟孙权是想通过江淮稳定中原的(见《魏晋南北朝中间地带研究》)。其次,孙权在江淮地区与曹操的长时间争夺,为刘备集团的迅速崛起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由于曹操的主力被孙权牢牢地牵制在江淮地区无暇他顾,刘备得以迅速攻占益州及汉中地区,这对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br> P46-50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