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细流成海:辛亥革命的动力
舍弃安乐:革命者的胸襟
公元1894年11月,在亚洲东北角的朝鲜半岛,一场决定后来东亚秩序的战争正在进行,这就是后人耳熟能详的甲午中日之战。出乎满清王朝权贵们意料的是,被视为“倭奴”的日本人居然在海陆两路力挫大清王师,一路打进了东北。这给原本就争吵不休的北京官场油锅里又泼进了一瓢水,自然是噼里啪啦安静不了。
而此时,在万里之外、广袤太平洋中央的檀香山(即夏威夷),一个小小的革命团体——兴中会成立了,首批会员有二十几个人,带头人是一个个子不高,眉眼有神的广东人孙文,号逸仙,而他最广为人知的名字是孙中山。
这是个有反骨的人。他从小就以“洪秀全第二”自居,年岁稍长去檀香山上了几年鬼佬的教会学校,就在回国船上对大清国查禁走私的公仆们说三道四,说他们拿了百姓的钱不为百姓办事。回到老家更是经常发表一些骇人听闻的言论,这让村里的长者们很是不安:这个孩子莫非在洋学堂把脑子学坏了?
少年时代的孙中山经常是孤独而痛楚的,当过“少年海归”的他深切感受到了国内外的两重天。自己在乡村里吃白薯长大,没有鞋穿,两个叔叔为生计所迫到美国淘金,后来都死在异乡。那些神气活现的政府官吏,除了敲老百姓竹杠之外就没听说过他们做过什么好事。而檀香山,海中多山的孤岛,却因为洋大人的网开一面成为许多同胞的新乐园。
广东人从19世纪中叶起陆续赴夏威夷谋生。由于美国的糖价因南北战争而飙涨五倍,夏威夷的甘蔗园和榨糖厂一片兴旺,来自珠江三角洲的劳动力不断增加,做工之余不少华人便开始种植水稻以及香蕉、芋头、咖啡、烟草等作物,过着安稳的生活。孙中山的大哥孙眉15岁便随亲戚到檀香山做工,如今已成了富足的农场主。
展开
——李宗仁
“我们已先替共产党把人民都变成了无产阶级。”
——陈立夫
“现在是‘下等人’出力,‘中等人’出钱,‘上等人’则既不出钱,又不出力,囤积居奇,发国难财。”
——马寅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