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非物质文化
神话传说有《京岛传说》、《独弦琴的来历》、《珠子降龙》等,其中《京岛传说》解释了巫头、山心、沥尾京族三岛的来历。不过,在民间流传着几种版本的京岛传说,有仙赐宝地说、镇海大王说、海珠成岛说等;有《宋珍与陈菊花》、《海妹和海哥》、《独弦琴的声音》、《金桃姑娘》等爱情故事;有《鲎的故事》、《白牛鱼的故事》、《灰老鱼的故事》等寓言故事;《扛鼓抓贼》、《三姑爷揽鹅》、《好心的弟弟和坏心的哥哥》等社会伦理故事;有《挖海》、《漏袋子》、《骑鱼过海》等纪念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杜光辉的故事等。
民歌内容极为丰富,以对歌为主,民歌的曲调约有30多种,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有山歌、海歌、情歌、苦歌、礼俗歌、儿歌、宗教歌、新歌等。民歌有用京语和京歌曲调唱,也有用汉语粤方言和白话山歌曲调唱的,两种语言歌唱的民歌都具有装饰音复杂、花腔悠长、音调低细、旋律缓慢等特点。
唱哈是京族仪式歌的典型形式,具有较高文学艺术价值。
唱哈词有两种:一是在哈亭由“哈妹”演唱,二是在哈亭外男女青年自由唱和。歌词内容很多,有《斩龙传》、《琴仙》、《十三卖鬼》、《刘平杨礼结义》等叙事歌;有自居易《琵琶行》、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等汉语汉族古典诗词;还有《京汉结义歌》、《千里念》等歌颂情爱、友谊、爱情的歌以及《德圣公》等宗教信仰诗作品。京族地区的民歌有用京语和京歌曲调唱,也有用汉语粤方言和白话山歌曲调唱的,两种语言歌唱的民歌都具有装饰音复杂、花腔悠长、音调低细、旋律缓慢等特点,其调子多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些民歌有些经歌本流传,但大多数是在生产劳动中,由于触景生情随口而出的。现在巫头和、7万尾都有歌圩,其中巫头的歌圩在每个月的初十、二十和三十进行,沥尾歌圩有三个地点,每周六都有歌圩。参加歌圩活动的以五六十岁以上老人居多,民族则不限于京族,附近汉族老年人也参加。出现在歌墟中的年轻人大多数不会唱,只是当听众,京族三岛均有人来参加,附近汉族也有人参加。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现在会唱京族民歌的多数是老年人,小于四十岁的人中会唱的已经很少,年轻人懂的就更少了,这是目前京族三岛比较普遍的情况。
独弦琴是京族特有的一种弹拨乐器。琴身用大半个竹筒做成,有的用几块木片做成长方形的木厘代替竹筒,琴身长约二尺半,左端竖插竹子或牛角质的摇杆,杆中间系一根琴弦。琴弦与琴身右端连接,摇杆中间,按琴弦处安置扩音器。独弦琴虽然结构简单,只有一根弦,但它音色委婉动人,音域宽广,表现力丰富。演奏时,琴音时而高山流水,时而鱼翔碧波,时而惊涛拍岸,时而如百鸟朝阳,深受京族人民喜爱。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