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从1980年代开始至今,“现代化”理论与政治史模式、市民社会等理论共同运用于中国商会史研究,成绩斐然。这里重点评介了现代化视角下的商会史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呈现的特点。首先,中国国内学者最初较为关注商会是如何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如商会内部的人员构成、组织结构功能等。其次,随着时间的推移,考察视角也不断地拓展。众所周知,商会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鉴于此,学者们从政治、经济、教育、文化、法制等层面,积极地探讨商会活动的多样性以及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最后,商会与政府、行会、会馆公所、同业公会等的互动关系成为史学界的焦点话题,许多学者对之作出各自的解读,这对重新审视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商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当然,有关商会史的研究内容还有很多,以上仅是择其要者而论之。
走过20余年的时间,中国国内商会史研究在借助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确实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绩,但是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学界对商会史资料的挖掘、整理的热度不够,应进一步加强,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学术佳作问世。譬如,苏州、天津、上海等地商会档案已整理出版,大连、沈阳等地也在开展,却始终未见成效,其他各地更是处于停滞状态,因此要积极呼吁有关部门付诸行动。其次,虽然商会史考察的时空范畴已经有所拓展,但是对除了上海、苏州、天津三地之外的商会投入精力比较有限,探讨1927年以后商会史的研究成果不多。所以,学界同仁们要重点主攻商会史研究的薄弱之处。再次,运用比较史学分析中国商会史的高质量论著,尚未见及,亟须改善。若对全国各地商会进行分类比较,不仅可以了解地方商会的特点,而且从总体上对中国商会史会有着更准确的把握。最后,运用现代化理论阐释商会史的过程中也存在生搬硬套的弊端,这不利于该领域的健康发展。因此,现代化理论一定要结合中国本土情景,才能揭示出中国商会史的真实面相。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