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其实还是挺平淡的。我出生在河北省望都县尧庄一个农民家庭。父母都是本分的农民,我的小名叫江海。我之所以将来要将我的回忆录定名为《江海的碰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的小名就叫江海。几十年过去了,对小时候的事情只留下一些模糊的记忆。但有一件事情到现在还印象深刻。有一次,我在村边与小伙伴们玩耍,有人指着一个小土包对我说,那个是你大哥的坟。我很纳闷:我哥哥活得好好的,怎么会是我大哥的坟?后来我才知道,我上面实际上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按照农村的习俗,弟兄们将来是要分家的,两个兄弟一人一半。我爹娘给大哥定了个娃娃亲,女方姓宋,在村北的宋家台。他们两个青梅竹马,一起长大。但自从有了我这个男孩以后,原来由两个儿子分的家财,就要由三个人来平分。我家本来就不富裕,今后要分为三份,我大哥自然就分得少了。于是,女方家里就提出退婚。而我未过门的大嫂感到很难过,就在忧郁之中去世了。不久,我大哥因病离开了人世。后来,两家就给大哥和未过门的大嫂举行“冥婚”,把他们合葬在村子旁边了。再后来我大嫂的妹妹嫁给了我的另一个哥哥,也算是我们丁家与宋家有这个缘分。我这个哥哥叫丁守敬,抗战时期在清苑县教书,做些革命工作。他抗战结束后参加了解放军,在补训兵团任文化教员,后因有肺病和家中缺少劳动力,就回家务农了,解放后到天津工作。有时我就想,要是我不来到这个世上,或许我大哥和我未过门的大嫂就不会离开人世。我其实就是个“多余的人”。
我上学比较晚,大概9岁那年,开始是在尧庄小学读书。到12岁那年,八路军从平汉铁路西来到路东,我的家乡望都一带就成了冀中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记得八路军来了以后,我就到区中心小学(高小)去读书。那时思想上已经开窍了,加上受到学校的抗日爱国教育,对共产党、八路军和抗日政府有了很好的印象。1941年夏天,我高小毕业后,考上了设在河北唐县的民族革命中学(后改为四中)。记得刚刚考上就放暑假了,并没有去报到。民族革命中学在平汉路西,我家在路东,来往必须经过日伪封锁的平汉铁路。随后,由于平汉路敌人封锁严密,我没有能够过去,只好在家等了一个时期。大概到了1941年底,设在饶县一带的冀中抗属中学招生,我就由我们县政府秘书李浩同志介绍,去那里学习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