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080208
  • 作      者:
    胡绳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全书约70万字。1981年6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然后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了字体较大(4号字)的版本,不久红旗出版社还出了这部书的简本。这三个本子都经过多次重印。据我掌握的情况,它们的印数累计共300余万册。<br>    在屡次重印的过程中,曾经对个别字句作了修改,其中有的还是比较重要的修改。例如,在最初的印本中提到尼布楚条约中规定的中俄边界线时本应该写“外兴安岭”,错成了“大兴安岭”。这个错误在后来的印本中已经改正了。根据出版社的规定,改正个别字眼,虽然重印也不叫新的一版。所以至今出的书还是初版本,只是有第几次印本的不同。这次通读中,不免做了较多的修改。因此,我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书的第二版,并且请上海人民出版社和红旗出版社在未做相应的修改以前不再出版这书的大字本和简本。<br>    这次虽然作了比较多的修改,但毕竟不是大改。这是因为:第一,这《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套装全2册)》的基本论点和总的体系我现在还不觉得有修改的必要。第二,如果现在来写这《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套装全2册)》,当然全书的面貌包括材料的取舍和论述的详略会有很大不同。但是我不能把1981年以前写的书改成1995年写的书。
展开
精彩书摘
    英国领事巴富尔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到上海。他和上海道台宫慕久交涉,把上海县城外黄浦江边的一百三十亩荒地租了下来,英国领事馆就设在这里。然后他又使得这个道台同意把该地区逐渐扩大到(在1846年)一千零八十亩,规定在这个地区内英国人可以向中国的土地所有者以私人契约租得土地。到此为止,还算是有条约根据的。因为虎门条约中有这样一条:“中华地方官必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议定于何地方,用何房屋或基地,系准许英人租赁……英国管事官每年以英人或建屋若干间,或租屋若干所,通报地方官”①。但是很明显,虎门条约不过是说,在通商的港口,英国人可以在规定地区内向中国人租赁房屋或租地建屋而已。<br>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上海的英领事使得上海道台同意订立了一个《上海租地章程》②,这个章程一共二十三条(以后在道光二十八年又补加了一条),粗看起来似乎不过是些事务性的规定,也并没有取消中国在出租土地上的主权。但是英国人很巧妙地使这个章程成为上海的“租界”制度的奠基石,至少可以举出下列几点:第一,有一个条文规定,洋商租地建屋后,可以停租,也可以转租给别人,但“业主不得任意停租”,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永租制,外国人只要花微不足道的一点租费,就在实际上永远享有租地了。第二,又一个条文规定,“租地租屋洋商应会商修建木石桥梁,保持道路清洁,树立路灯,设立灭火机,植树护路,挖沟排水,雇用更夫。领事官经各租主请求,召集会议,公同商议,摊派以上各项所需经费”。当时的清朝官员显然认为,洋人们愿意花钱修桥铺路,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却不料英国人在这里是为建立一个独立于中国法权以外的王国,初步制造了“合法”的根据。
展开
目录
再版序言<br>序言<br>上册<br>绪论<br>第一章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前的中国<br>(一)经济基础<br>(二)专制主义的政权<br>(三)农民革命<br><br>第二章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前中国和资本主义各国的关系<br>(一)十六、十七世纪外国侵入者的碰壁<br>(二)十八世纪中国方面加强防范和限制<br>(三)英国及其东印度公司<br><br>第一编 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农民革命<br>第三章 鸦片战争<br>(一)禁止鸦片的问题<br>(二)林则徐的禁烟和英国侵略者<br>(三)战与“抚<br>(四)战败的原因<br>(五)三元里的斗争<br>(六)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br><br>第四章 战争以后<br>(一)广州城的斗争<br>(二)五口通商和买办阶级的产生<br>(三)“租界”——国中之国<br>(四)积水深潭中的初步激荡<br><br>第五章 太平天国的兴起<br>(一)农民革命中的各阶级、阶层<br>(二)金田村起义<br>(三)向南京的进军<br>(四)北伐和西征<br>(五)《天朝田亩制度》<br>(六)天京城内的大变乱<br><br>第六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br>(一)外国侵略者在太平天国初期的态度<br>(二)在上海和广州的虚伪的中立<br>(三)所谓修约问题<br>(四)英法联军占领广州和入侵天津<br>(五)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沙皇俄国<br>(六)从天津条约到北京条约<br>(七)封建统治者把谁看成真正的敌人<br><br>第七章 1856—1861年的太平天国<br>(一)长江中下游的争战<br>(二)捻军及其与太平军的合作<br>(三)洪仁歼和他的《资政新篇》<br>(四)太平天国的苏杭地区<br>(五)打着别的旗号的造反<br>(六)宗教的迷雾和现实的斗争<br><br>第八章 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大联合和太平天国的失败<br>(一)强盗成了朋友<br>(二)上海周围的战争和所谓“常胜军”的出现<br>(三)从湘军到淮军<br>(四)知识分子对太平天国的态度<br>(五)太平天国的内部危机<br>(六)天京的陷落<br><br>第二编 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的形成<br>第九章 在农民大革命失败以后<br>(一)社会经济的严重破坏<br>(二)各少数民族的群众起义的失败<br>(三)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掠夺的加紧<br>(四)封建统治者同外国侵略者的互相勾结<br><br>第十章 封建统治者的“办洋务<br>(一)洋务运动的产生<br>(二)官办的军事工业<br>(三)官督商办的企业<br>(四)后膛枪和铁甲船<br>(五)洋务问题上的一种分歧<br>(六)洋务问题上的又一种分歧<br>(七)中国无产阶级的诞生<br><br>第十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群众运动的兴起<br>(一)六十年代的反侵略群众斗争<br>(二)洋务派对教案的态度和天津教案<br>(三)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年的反侵略群众斗争<br><br>第十二章 帝国主义对中国边疆的侵略和半殖民地的外交<br>(一)俄国对中国西北边疆的侵略<br>(二)英国对中国西部边疆的侵略<br>(三)左宗棠的西征和伊犁条约<br>(四)半殖民地的外交<br><br>第十三章 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br>(一)中法战争之一:在战争爆发之前<br>(二)中法战争之二:从开战到停战<br>(三)中日战争之一:被迫应战<br>(四)中日战争之二:议和与反对议和的舆论<br>(五)中日战争之三:保卫台湾的斗争<br><br>下册<br>第三编 戊戌维新和义和团运动<br>第十四章 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掠夺<br>(一)沙皇俄国和辽东半岛<br>(二)政治奴役性的贷款<br>(三)抢夺中国的铁路<br>(四)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br>(五)所谓“以夷制夷<br><br>第十五章 第二次革命高潮出现前的国内阶级形势<br>(一)清朝政府成了外国帝国主义的税吏<br>(二)暴风雨的前奏<br>(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br>(四)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和下层<br><br>第十六章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维新运动<br>(一)维新运动及其领导者康有为<br>(二)维新派的宣传组织活动<br>(三)维新派和洋务派的论战<br>(四)维新派的向西方学习<br>(五)庸俗进化论和政治上的改良主义<br><br>第十七章 百日维新及其失败<br>(一)维新派的上台<br>(二)百日维新中的光绪皇帝<br>(三)一场争夺权力的斗争<br>(四)政变中的失败者和胜利者<br>(五)没有出场的角色<br><br>第十八章 义和团的勃起<br>(一)从拳会到义和团<br>(二)义和团进入北京、天津<br>(三)慈禧太后的“宣战<br>(四)义和团占领了北京吗?<br>(五)在反侵略战争的前线<br><br>第十九章 八国联军和义和团的失败<br>(一)八国联军侵占北京<br>(二)“东南互保”和李鸿章议和<br>(三)一群明火执仗的强盗<br>(四)帝国主义列强的“门户开放”政策和辛丑条约<br>(五)义和团的历史功勋和资产阶级对义和团的态度<br>第四编 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br>第五编 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渡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