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宋代地主阶级内部的这一新兴主体阶层,侯外庐等人将其称为“非品级性地主”、“非身份性地主”、“庶族地主”。白寿彝则将其称为“势官地主”,以区别于此前魏晋隋唐时期的门阀地主和此后明清时期的官绅地主。他说:“势,当时叫做形势户。官,当时叫做官户。势官地主也有政治身份和特权,但所拥有的世袭特权是很有限的。”而漆侠一向认为宋代“庶族地主和中小地主的地位有所提高”,他晚年在《宋学的发展和演变》一书中概括道:宋代“庶族地主和中下层地主。不仅经济地位的上升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而且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政治上取得一定的地位。正是这样一批来自中下层地主阶级的士大夫”,“在政治上形成了一个富有改革意识的政治集团”。李华瑞在《两宋改革的特点和历史作用》一文中也说:北宋“一些非身份的庶族地主迅速崛起”,“中等地主和小地主在地主阶级中占了极大多数”,“北宋时期的政治变革运动是由中下层地主士大夫形成的改革力量发动的”。
庶族与士族是相对而言,既无士族,何来庶族?朱瑞熙对“宋代庶族地主”的表述提出异议,他认为:“因宋代已不存在门阀士族,所以不称庶族地主,而称为官僚地主。”指出:“非身份性的官僚地主已经成为宋代地主阶级的主体。”他在《唐宋之际地主阶级身份地位的演变》一文中,着重论述了“由门阀士族到官僚地主”的演变。宋人称:“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出于充分正视这一历史现实的考虑,王曾瑜将这一阶层称为“以科举入仕为核心的新的官僚地主阶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