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美学的当代转型:文化、城市、艺术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6605153
  • 作      者:
    高建平著
  • 出 版 社 :
    河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美学经历着文化转向,日常生活被审美化,艺术边界变得模糊,城市、生态、图像等话题对美学带来挑战。在这样的时代,如何做美学?美学要复兴,但复兴的应该是什么样的美学?如何建立城市美学而不是城市学,建立生态美学而不是生态学?如何对图像作美学的分析,而不仅仅对图像的泛滥与媒介的后果进行描述和预测?这些都是《新世纪文艺学建设丛书·美学的当代转型:文化、城市、艺术》试图探讨的问题。《新世纪文艺学建设丛书·美学的当代转型:文化、城市、艺术》还将在美学的理论品格的维护与其当下针对性的要求的学术两难之中,寻求其学科定位,并回应来自不同方面对这个学科的攻击。
展开
精彩书摘
  tion被译成“审美化”,pan—aestheticization被译成“泛审美化”,hyperaesthetir被译成“超审美”,与此相对应,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被译成“日常牛活审美化”。对此,赵先生认为,应该将这里的“审美”一律改译成“艺术”,“审美化”译成“艺术化”,“泛审美化”改译成“泛艺术化”,“超审美”改成“超艺术”。对此,我还是想直接表一个态度:不改为好!
  改译名是一件很麻烦的事,读者早就习惯了一个译法,要改过来,一定要提供充分的理由,否则最好还是不改。这就像改地名一样,一下子改乱了,就找不到地方了,经济和社会成本都很大。北京的地名中“坟”太多,如公主坟、王爷坟、铁狮子坟,等等,不计其数。有人提出过,这不好听。何况过去的坟地,现在早就成了繁华地带,也名不符实,还不如改一改。对此我主张,还是不改为好。尽管已经名不符实,但人们已经习惯了,就像符号一样,没有十分必要。还是保留。其实哪个地方都是如此。看日本东京的地铁图,有几处很怪的地名。一处叫“我孙子”,一处叫“小指头”。我见了觉得很怪,问曾在东京留学的朋友,他们没有什么反应。看来他们早就见怪不怪了。我大概属于守旧派,能不改就不改。现在有些地方,为了发展旅游而改地名,比如说,改徽州市为黄山市,也没有什么道理。
  何况,aesthetic的译名,即使要改,也不能像赵先生所说的那样,改成“艺术”。“审美”(aesthetic)与“艺术”(art)本来就是对立的。“审美”是感受性的,“艺术”是实践性的。对自然、社会和艺术中的事物进行感受和欣赏,被称为“审美”,而创作可供欣赏的物品的活动,属于艺术性的活动。这种对立在长期的语言使用习惯中,早就得到了确立。
  西文中这个词,原本有“可感的”或“感性”的意思。这里我翻译一段摘自一部语源词典上对aesthetic的注释。
  ……
展开
目录
本书前言:当代中国美学的历史评述
第一部分:美学与文化研究
1.后文化研究时代的美学
2.划界与越界的背后:艺术性的寻找及其意义
3.美学的文化学转向
4.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美学的复兴

第二部分:城市、生态与市场
5.美学的围城:乡村与城市
6.论城市美之源
7.生态、城市与救赎
8.从市场的变迁看艺术的命运和使命
9.消费时代的生产主义
10.文学与图像

第三部分:回归理论与走向实践
11.“审美”是审美!“艺术”还是艺术!—一关于“跟着走”与回到“硬译”的几点思考
12.论杜威对康德美学的批判
13.发展中的艺术观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代意义
14.美育与社会改造
15.理论的理论品格与接地性
16.谈谈“普遍美”与“共同的美的发展”

附录:学术访谈集
1.在中西之间寻求学问之道
2.建构现代形态的中国美学
3.全球化文化格局中的“中国美学”
4.世界美学大会与中国当代艺术
5.美学、美学大会与中国美学的发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