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美学现代意义的探寻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0749471
  • 作      者:
    刘毅青著
  • 出 版 社 :
    山东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美学现代意义的探寻》大致反映了我在中国美学研究里的一些想法,时间跨度较大,所以里面的观点我已经有了新的理解。事实上,自从到浙江大学跟随王元骧先生攻读博士之后,我的研究主要侧重对徐复观的解释学以及文艺美学思想的研究;博士论文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后,继续深化这方面的研究。关于中国美学思想的研究只有零散的文章,但是,在研究徐复观的过程中,我却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兴趣并没有离开中国美学。我已将中国美学作为今后自己的研究方向,对中国美学的研究我也开始有了自己比较清晰的想法。就此而言,《中国美学现代意义的探寻》见证的是我期望继续从事中国美学研究的一个起点。
展开
精彩书摘
  在此脉络当中,陈世骧是上承宗白华“研寻中国艺术之意境的特构”而提出此一传统的开创者,而高友工则建构起涵盖中国艺术多个门类的抒情美学理论架构,并真正完善了抒情美学传统,实现了由文学向美学的扩展。高友工曾言他关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得益于徐复观,而其关于抒情美学传统的建构则深受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一书的影响。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以思想史的方式进入中国艺术史(绘画史),以历史的脉络勾勒了庄子的审美精神如何落实于中国绘画,最后得出了文人画这一美学典范。而在高友工看来,先秦两汉是抒情美典的萌芽期,以音乐美典为中心;六朝为奠基期,以文学理论为中心;隋唐为实践期,以律诗草书理论为主;宋元为综合期,画论把前此各偏一隅之理想综合之。②他认为,在唐宋之际,律诗绝句重新回到音乐的词体中去发展,绘画更提供了一个新的理想形式,“抒情美典在此正宗画论里完成了,但也葬身于此了罢!”⑧也就是说,在他看来,唐末乃至宋代的中国抒情美学的突破,其重心在绘画;而绘画之所以能够形成中国抒情美学的高峰,主要在于文人思想渗透到绘画中来。①而此说根源自徐复观。正如龚鹏程所指出的,高友工多次提及他对中国文化的解释师法徐复观先生之说。上述引文也表明了他还参考过牟宗三先生不少著作,对唐君毅则无太多取法。徐、牟论中国文化,皆以心性论为大本主轴。高友工由此获得启发,故日中国思想史很早即由客观面转入主观面,重视内在的个体生命。他认为这种内化的视角,与“抒情”之着重表现内在自我心境是同构、同源的。抒情传统形成之早,以及它在后世势力之所以那么大,均与此文化内在理路有关。②
  可以说,海外中国抒情美学研究将文人画视为中国抒情美学的高峰。抒情美学的观点为我们重新审视文人画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在他们看来,中国文学抒情性的传统通过文人参与绘画的创作,对中国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绘画观念——文人画。书画同源、诗画一律、写意性等绘画观念与特点实际上乃是文人参与绘画所带来的影响,乃是中国绘画发展到文人画阶段的产物,也深刻地揭示了中国艺术发展的规律——中国的一切艺术都朝着文学发展,受到文学的影响。正因此,旅美著名美术史学者方闻也认为:“高友工在研究中国艺术和文化史的过程中,谈到在中国诗歌、音乐和绘画美学中,有他称之为抒情性的特征,那是与叙事性相对应的。使用‘抒情美学’词眼来描述人为的形象与情感表现,与具体言行描述相对应。高友工主张音乐、诗歌、书法和绘画整个演绎展示的过程都显示出抒情性表现。”③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中国现代美学的路向
第一节 中国现代美学研究的两维拓展
第二节 梁启超解释学接受美学的情感论构造
第三节 中西诗学会通的解释学检讨

第二章 中国现代美学的美育思想
第一节 美育与人的存在方式
第二节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美育内涵

第三章 中国美学的抒情传统
第一节 作为抒情美学美典的文人画
第二节 作为文化认同的抒情传统

第四章 海外中国美学的参照
第一节 后殖民语境中启蒙与文化认同的张力
第二节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西方汉学研究的误区
第三节 中国文学的跨文化理解

第五章 气与光:中西美学的形上学基础
第一节 元气说:中国哲学的生存论特质
第二节 光:现代艺术的形而上学本性

第六章 当代学界的美学评论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论当代性如何可能
第二节 艺术真实的存在论阐释
第三节 太阳灼人:姜文电影的美学分析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