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心性诗学的再生:徐复观与现代知识人的文艺对话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29760
  • 作      者:
    张重岗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张重岗,1968年出生,现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侧重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东亚近现代文化交往的研究。关注的议题有现代新儒家思想、台湾左翼谱系、东亚士人流动、华人移民及其文学书写等。近期的研究方向是近现代台湾的内部和外部、世界华文文学学术史。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心性诗学的再生》的研究,沿着两个相关联的方向展开:一是以徐复观为契机的思想对话;二是中国现代诗学的认同、转向和可能性。
  作者把《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心性诗学的再生》视作作为方法的诗学思考。它探寻的是何谓中国人、何谓中国社会、何谓中国历史文化的问题。这一点与《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心性诗学的再生》所论知识人的本意有相契合之处。诗学,在这里不只涉及对历史的解释,还关系到人性的理解、社会的重建。所谓方法,也不仅仅指的是批评话语、论述程序和技术手段,更是指向价值的领域、生命的世界。徐复观对此解析甚透,他在政治与学术、历史与文化之间的游走,最终还是落定在了价值和主体重构。他以独有的“东方的忧郁”,为没有精神属籍的人们,在人性根源处作了再普通不过的提示。
展开
精彩书评
  历来论新儒家,均集中于他们在哲学上的表现,说明他们与胡适等人的文化观有何不同,很少注意到新儒家在文艺思想上的重要性。重岗则以新儒家中的徐复观先生为主线,一方面以之对比胡适、鲁迅、周作人、废名,一方面又以徐先生和熊十力、钱穆、唐君毅、牟宗三等新儒家阵营中的人做对比。层层辩诘,以逼显现代诗学当如何建立这一主题。如此往复对比辩难,读者读起来可能会吃力些。但盘根错节处,其实适足以见他奏刀砉然之趣。据他的研究,徐复观论文学是由“人的文学”再进而说“心的文学”,亦即以儒家所说的人之心性作为文学创作动源。那不只是“诗言志”,更要注意“志,心之所之”的那个心。心,不论是儒家型的仁义之心或道家型的虚静之心,都是道德、认知、艺术的总根源。他强调文学不能背离这个本源,由这个本源发展起来的文学理论,乃因此被重岗称为“心性诗学”。又因该诗学是在传统已被切断了以后重新开证出来的,故称为心性诗学之再生。再生,含有新生与继生二义。对传统来说,这是继生,继承于中国文哲大传统。对现代文学来说却是新生。新生者超越了胡周诸公所开创的典范,形成了新的典范转移。如此论述与评价,隐然也就可见重岗兄之祈向所在。因此,本书虽论徐复观,实亦不妨视为重岗的言志之书,代表了他对现代诗学走向应该如何的主张。
  ——龚鹏程先生评语
  
  该书是将现代文学理论(“现代诗学”)置诸现代历史和思想史脉络之中进行研究的有益尝试,这不啻在研究方法上打破历史和理论的界限,更为有益的是,通过考察以徐复观为代表的当代新儒家在构建现代诗学方面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实践活动,重新反省了中国文化在更新当代诗学、进而重建当代人文精神等重要问题上的价值和意义。这项研究最有创意的地方,是考察了徐复观的心性诗学与五四以来胡适、周氏兄弟的文学、文化观的对话关系,并将徐复观的诗学与当代新儒家内部其他诸家的相关思想做了细致的比较考察,突显了徐复观所意图构建的现代诗学的重要特色和方向,有助于理解五四以降,尤其是战后在台港地区和海外发展起来的诗学和思想谱系,其研究成果,也足可对当代中国诗学的建构提供有益的参照。
  ——黎湘萍先生评语
展开
精彩书摘
  (二)两种话语类型
  大致说来,胡适和徐复观分别代表了两种话语类型:一是科学主义,一是文化民族主义。它们与利奥塔所区分的两种合法化话语(科学与叙事)有相合之处。利奥塔的用意,在于描述后现代的知识状态,并寻找后现代科学话语的有效性。他看到了思辨叙事和解放叙事可信性的丧失,但也指出科学知识与叙述知识的共存格局:“我们不能从科学知识出发来判断叙述知识的存在和价值,反过来做也不行:这两处的相关标准是不一样的。”①置之于文化交往中,利奥塔更揭示了二者在历史中的“不平等关系”:“它构成了自西方起源开始的整个文化帝国主义史。”②显然,这一受到合法化要求支配的“西方”,在中国的现代性话语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汪晖曾借用这种方式,来解释东西文化论战和科玄论战中的知识状况和动向。③在本文中,需要诘问的则是:这两种在近现代中国语境中凸显出的话语类型,是如何决定胡、徐二人的学术进路的?
  科学,在中国的舞台上成为主角,还是近代以来的现象。胡适在《(科学与人生观)序》中写道:“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他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那个名词就是‘科学’。”①与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论不同,对胡适来说,科学决不仅仅是坚甲利兵、声光电化,更是一种主宰性的精神,是一种人生的态度,是一种治学的方法。于是,提倡科学的精神,提倡“科学的人生观”、“自然主义的人生观”,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他后来更简略地概括为:“科学本身只是一个方法,一个态度,一种精神”,“科学的精神不是致用,只是求知,是纯粹‘无所为’的寻求知识,是为真理而寻求真理,为知识而求知识”。②
  这便在根本上跳出了张之洞的“体用”论陷阱,开辟出了新的文化方向。对于胡适此项工作的历史意义,余英时论道:“在五四运动的前夕,一般知识分子正在迫切地需要对中西文化问题有进一步的认识;他们渴望能突破‘中体西用’的旧格局。然而当时学术思想界的几位中心人物之中已没有人能发挥指导的作用了。这一大片思想上的空白正等待着继起者来填补,而胡适便恰好在这个‘关键性的时刻’出现了。”③余英时看到了胡适在此际所起的关键性作用,在于他开始将中西之间的差异“提升到文化的层面”。但问题在于,胡适的意图所在是为科学寻找合法性依据,以攻击东西文明分立为“精神的”、“物质的”的古旧说法,结果自然不免剑走偏锋。
  那么,胡适辩护的限度在哪里呢?
  ……
展开
目录
序言
导论 现代诗学的身份问题

第一章 基于文化认同的诗学取向
一 缘起:对文化认同危机的超越
二 胡适与徐复观的文化路向分析
(一)历史性的张力关系
(二)两种话语类型
三 胡适文学思想的合法性及其解体
(一)胡适的文学实验和文学史重构
(二)徐复观文学史观的提出

第二章 现代诗学重建的生命动源
一 现代思想谱系中的生命问题
(一)现代生命转型的困惑
(二)徐复观生命意识的凸显
二 生命始点的两歧:论徐复观对鲁迅的疏离
(一)文学与学术的“歧途”
(二)鲁迅的生命归宿
(三)徐复观对鲁迅的歧见
(四)牟宗三的个体生命言说
三 “儒者”的两种现代形态
(一)周作人的儒家情结及其困扰
(二)徐复观的儒家性格之形成

第三章 现代诗学的典范转移:从“人的文学”到“心的文学”
一 “人的文学”与周作人的思想困境
(一)“观念革命”的历史正当性
(二)周作人的思想纠结及其止境
二 以“言志”论为焦点的学思转换
(一)周作人“言志”新论的裂痕
(二)废名对周作人思想的推展
(三)熊十力、徐复观的“言志”新境
三 “心的文学”之归位:以钱穆为比照的徐复观心性诗学诠解
(一)民族观念的重认
(二)钱、徐学思的分际
(三)钱穆文艺观的回向
(四)徐复观文艺观的证成

第四章 心性诗学的可能样态:徐复观与新儒家同人之文艺观析论
一 就本源而言的文艺定位
(一)熊十力艺文之路的阻隔
(二)徐复观对文艺的融贯
二 文艺诠释的三条路径
(一)徐复观的理论和历史考辨
(二)牟宗三的直观式美学契悟
(三)唐君毅的文化价值省察

结语 诗学的对话与人性根源处的指点

附录一 徐复观研究综述
附录二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三 现代新儒家年表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