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第三阶段:1979年以来
大陆与港台及海外华人学界在经过了三十余年的分离之后终又走向了合流,但这种“合流”只是就庄子美学思想研究的深度、广度及自由度而言的,而并非研究方法与视域的全方位重合。事实上,由于政治形态、研究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大陆与港台及海外华人学界仍保持了各自一定的特色。
大陆的这一时期可以说是庄子美学思想研究的勃发期,压抑了许久的学术热情于此间找到了突破口,加之西学汇入与激发,于是一发而不可收。考量这一阶段,则又可分为三个时期:
1.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这是“拨乱反正”期,通过论辩,基本上能够辩证地看待庄子及其学说,而不是简单地冠以“唯心主义”、“虚无主义”的定评了事。这种学术现状自然为庄子美学思想的研究开了绿灯,施昌东的《先秦诸子美学思想述评》(中华书局1979年版)和张少康的《先秦诸子的文艺观》(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可为代表。
2.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
这十余年的庄子美学思想研究有几个标志性事件,其一是美学热对庄子美学研究的促发。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升温的美学热于80年代中期达到了高潮,产生了李泽厚、刘纲纪主编的《中国美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与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两个重要成果,二著都有相当的篇幅论述庄子。其他一些单篇论文如樊公裁的《庄子的美学思想》(《哲学研究》1981年第9期)、陈约之的《庄子谈艺言美》(《文学评论》1982年第1期)、张文勋的《老庄的美学思想及其影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8辑)、吴调公的《庄子美学思想平议》(《人文杂志》1984年第3期)等也能体现这一热度。其二是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1987年在大陆的刊行。徐复观对庄子美学的理解在当时的大陆学坛颇有开风气之先的作用,广受大陆学者欢迎,时至今日,其影响越来越显著。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