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真相的全貌
你知道些什么呢?说真的,有什么东西是你真正、确实知道的?
且将所有意见、信念与理论暂时摆在一边,专注讨论这个简单的问题:什么是你确实知道的?或者就像梭罗说的:
让我们静下心来,努力使自己的双脚向下穿透意见、偏见、传统、幻相与外表组成的泥泞,这里淤积着上帝给自己的名号(这层淤泥覆盖了整个地球)……穿透教会与政府,穿透诗、哲学与宗教,直到抵达一个我们可以称之为“现实”的坚硬磐石底层,然后说,这就是了,绝对不会错。接着才是真正的开始……
换言之,咱们废话少说,先弄清楚我们确实知道些什么。“我思故我在”这句格言可以回答这个问题,非常简单。问题是:你知道些什么?
答案是:我存在。
其他那些所谓的事实,其实都是非事实(non-facts),属于共识现实(consensual reality)与相对真相(relative truth)的范畴。换言之,就是非真实的现实(unreal reality)与非真相的真相(untrue truth)。
“我思故我在”是用来证明事实的公式,但在继续讨论之前,要先问一下:我们还知道些什么?还有什么是我们可以肯定的?
什么都没有。其他什么我们都不知道。这就是“我思故我在”真正的重点。“我存在”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是个事实,而在于它是唯一的事实。
每个人向来都知道,或者将来会知道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我存在”。至于其他的一切,所有的宗教、哲学与科学,都不过是对梦境的诠释。“我存在”是唯一的事实。
“我思故我在”会孕育出摧毁宇宙的思想。除了“我思故我在”,我们一无所知;除了“我思故我在”,我们不可能确知任何事。除了“我存在”,其他的我们完全不知道。没有任何人或神可以宣称他知道的比这个更多,没有任何存在的或我们想象出来的神可以宣称他们知道的范畴超越这件事:我存在。
我们不免需要暂时扯到《旧约圣经》。摩西曾询问上帝的名字,上帝回答他:“我即是我存在。”上帝给自己的名字就是“我存在”。
请注意,“我存在”是无法做词形变化的,它不允许任何变动。上帝并未说:“我的名字是‘我存在’,但你们可以叫我‘你存在’或‘他存在’。”我思故我在——“我存在”的声明——的范围只限于个人的主观认知。我可以说我存在,且知道这是事实,但我不能代替其他人做此声明,宣称你存在、他/她存在、我们存在、他们存在、它存在,等等。我知道我存在,仅此而已。了解这层道理后,我存在——也就是上帝的别名——真的是最初与最终,是生命、知识,以及你们的整体。
“我思故我在”是幻想与现实之间的界线,其中一边属于信仰、概念与理论的范围,跨越了那条线,就意味着抛弃这一切。一旦心智中充满了盘根错节的“我思故我在”,任何理论、观念、信仰、意见或辩论都不可能拥有现实基础。两边不可能越过那条线对话,因为在一边有道理的事情,到了另一边就说不通了。
每个人都自以为了解“我思故我在”,但其实没有人真正懂它,连提出这个命题的笛卡尔亦然。若哲学教授了解“我思故我在”的真义,他们就不会成为哲学教授了。数学家兼哲学家说,所有的哲学都不过是柏拉图哲学的注脚,但包括柏拉图哲学在内的所有哲学,一旦碰上“我思故我在”,都会沦为过时又不着边际的东西。唯独主观的“我存在”是真实的,所以,何必继续说些废话?根本没什么好说的了。
“我思故我在”并非只是某种思想或概念,而是能够蚕食自我的病毒,如果可以降低自己对它的防卫,它终究会吞噬所有的幻相。一旦了解“我思故我在”,就能够逐渐有系统地解除我们对所有自认为了解的事物的“知”,拆解我们以为是自己的那个自我。从表层理解“我思故我在”只需几分钟,但要让它从内而外将你吞噬,可能得花费数年的工夫。
人生不过是场梦,并没有所谓的“客观现实”存在。二元是无法被证明的,世间没有任何事物的存在能被证明。时间与空间、爱与恨、善与恶、因与果,都只是概念而已。若有人自称知道任何事情,其实正代表他们对唯一的那件事一无所知。主张“我存在”之外的任何真相,都只是在承认自己的无知。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宗教与哲学思想和概念,其中所包含的真相不会比绵羊发出的哀鸣更多。最伟大的书籍中所包含的真相,也不会多于最高级的猪肉罐头。
所有人都一无所知。
……
跋
鲁宓
方智找我修订杰德的第三本书《灵性的自我开战》。他们原来找的译者大概跟杰德犯冲,只好找想法相近的译者来补救。
修补别人的翻译是事倍功半的工作,总会有一些漏网之鱼。幸好还有德芬把关,我相信原来的犯冲已经被减至最低了。
翻译了两本杰德的书之后,也听到了一些读者的疑问,就在此引述一位文字流利,想要真诚讨论的网友的质疑:
我想指出一些个人质疑,在这本书里,杰德的文字总是快人快语,但如果稍微留心,就可以看出一些奇怪之处:
关于佛陀的“留言”:“我要得到最终的真相与最终的实相……我一定会达到三摩地与真实的意识……我也不会背离我要达到涅槃的誓言。”作者似乎引佛陀为“信仰”,并且只是想靠自己达成。但三摩地、涅槃,不也是书中不受鼓励的“魔境”吗?这何尝不是追求呢?
对应到“我们都不知道佛陀到底说了什么,因为没有写下来,或找人公证,而此刻他也不在这里,所以我们只能靠自己了。”……何必闲谈幻象与开悟,佛陀的“留言”,还历历在目。
为什么他可以追随佛陀要到达“三摩地”的留言,佛陀说的话,深得他心。他却可以议论安德鲁想追随的“涅槃”?两者不一样都是追随?不都是信仰吗?
我不是故意来找茬的,只是对文字比较敏感。我并不否认他写的大部分很好,但是他想推导出的结论有待质疑。只有死了,所有的信仰,才会真正死寂吧!
看到这样的质疑,虽然我不是杰德,更没有开悟,但也不免想趁机发表一下我的心得:
我实在无法替杰德说明,因为我也不是完全同意他的说法。但关于他引述佛陀的这番话,我觉得重点在于他欣赏那种孤注一掷的壮烈精神,那也是他在书中一直强调的:真相的代价就是一切。至于那些佛教的境界用语,应该不是重点。
我想你还没有将信仰的“内容”与“信仰”这个状态本身区分得很清楚。
对我而言,信仰的内容并无对错真假之分。或者说,不需要去支持或否定它们,因为那些都是道听途说……你大概认为“道听途说”是负面的,但对我而言,它没有负面的意思,而是能够完美说明信仰的本质……“信仰”是我们从一生下来之后,就一直不断被外界所培养与加强的,我们没有不接受的余地,也难以觉察到……信仰是我们还不会游泳时的泳圈,还不会走路时的柺杖。信仰有其存在的必要,但时候到了我们自然会放下它们。
杰德说一切信仰都是屁话,听起来比较负面,因为我们不喜欢屁。但我觉得这并不是批判信仰的实际内容,而是批判信仰的本质,也就是道听途说。
这种批判是让信徒很难以接受的,我们必然要捍卫自己的信仰。以前的我也是如此。但后来发现,我们捍卫的并不是信仰的内容,而是自己的信徒状态。
要跳出信徒状态,是一种天翻地覆,而且很孤独的自我革命,而提出质疑是必经的过程。
虽然我不同意网友的质疑内容(但非常鼓励质疑),我不认为杰德引用信仰内容有什么太大的矛盾,但我也看到一些其他的矛盾:他呼吁大家醒来战斗,不要被幻象迷惑,但他又很爱说自己顺势而为,接受一切;他鼓励大家质疑,但碰上一直质疑的学生,他又说人家是一个挑剔的灵性消费者;他要我们用尽全力追究真相,但照他的经验,最后会发现一切信仰的核心就是自我,而自我皆假,其他一切皆真(融合无分别),如此一来,似乎并无一个真正判断真假的客观标准。
当然有可能,身为开悟者,杰德是已经卸甲归田的老战士,而我们是还没真正上战场的菜鸟,所以在心态与看法上都有很大的差距与矛盾,就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下了水之后不论如何也无法放松自己让水的浮力自然发挥作用。
但我们已经放弃了信仰这个救生圈,唯一拥有的就是自己的觉察,所以我要在此再次呼吁:不需要一味否定与挑剔,但是一定要保持探究与质疑,并且将其记录成文字,然后不仅要思索答案,也要好好检视自己的文字。这正是练习“灵性自体解析”的好机会,也是我们对抗幻觉的最好武器之一。
展开
这本书的口味比较重,真的非常好看,精彩万分。对我个人来说,它像一枚震撼弹,完全动摇了我的灵性观点和世界。而且,他在书中详细说明了“祈祷”和“显化”的差别,指出心想事成的真正境界和到达的方法:“宇宙给的,就是你想要的,那么你想要的,宇宙就会给你。”这正是大多数读者心所向往的!
——身心灵作家 张德芬
《灵性的自我开战》这本书就像修行过程中的一面镜子、一台测谎仪或者一位导师,让你不断看清真相是什么。
——著名电影演员 郝蕾
身为开悟者,杰德是已经解甲归田的老战士,而我们是还没真正上战场的菜鸟,所以在心态与看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异与矛盾,就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下了水之后不论如何也都无法放松自己,让水的浮力自然发挥作用。
——《灵性开悟》译者 鲁宓